【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生理疾病或誘發抑鬱症 及早正視病情 親友助跨困境

發佈時間: 2021/08/31

所謂身心一體,生理與精神健康互為因果、環環相扣。生理疾病可誘發抑鬱症,而情緒問題出現,又可能反過來拖慢生理疾病的康復進度。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提醒,當生理疾病來襲,患者及家人除了著眼於恢復身體機能,也應照顧精神需要,從身心出發,邁向康復之路。

身心健康 關係密切
精神科專科醫生吳文建指出,生理疾病患者患抑鬱症風險比較高:「本港每六人就有一人患抑鬱症;患有軀體共病的人士,則每兩至三人就有一個有機會患上抑鬱症。」

生理疾病往往衍生許多問題,例如身體功能受損、自理能力下降、財政壓力增加,甚或導致家庭失和。如此種種,都會令患者自信心受挫,出現負面想法,認為自己是負累。也有部分生理疾病屬於腦損傷,例如中風、柏金遜症等,或損害腦部負責掌控情緒區域,導致抑鬱症。

抑鬱症也會反過來拖延生理疾病的康復進度,患者可能不願配合治療。「研究發現,糖尿病人如同時患有抑鬱症,他們用藥依從性較低,導致血糖管理不理想,增加併發症風險。」

洞察想法 及早求助
要為生理疾病患者診斷抑鬱症,他們的想法是重要指標,身邊親友可多加留意。「抑鬱症患者對自己和周遭一切的看法都偏向負面,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對將來感到沒希望。」

若患者生理疾病病情的客觀評估和主觀表現有所落差,例如有些患者的腦掃描和力量評估結果可見病情已康復得七七八八,但卻表現得像沒有進展般,也可能是抑鬱症的徵兆。

積極治療 改善徵狀
如察覺抑鬱症徵狀,應儘快求助和接受治療。抑鬱症治療可分為藥物及非藥物兩類,前者透過抗抑鬱藥影響大腦神經傳導物質,減輕抑鬱症徵狀,後者則以認知行為治療等方法,改變患者行為和想法,從而改善情緒。

談起用藥,許多人都會擔心副作用,就抑鬱症患者而言,他們更可能覺得藥物「無效」,甚至抗拒服藥。針對以上疑慮,吳醫生則解釋:「以往的抗抑鬱藥影響多個內分泌體系,因而產生較多副作用,近年不少新藥面世,有些屬『選擇性』,只影響一至兩個內分泌體系,例如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較少引致副作用。」而新一代多機制抗抑鬱藥更可針對不同的腦部傳遞物質,改善不同的抑鬱徵狀,其整體副作用較少,耐受性亦較佳。

藥物治療的成效理想,數據顯示,患者用藥兩至四週後,徵狀已有改善。而且「目前已有超過20種抗抑鬱藥,醫生會根據個別需要,處方適合的藥物。即使第一種藥物無效,患者也可以轉藥,達致改善情緒和功能的效果。」

最後,吳醫生寄語,抑鬱症是非常普遍,且能治療的疾病,患者無需覺得自己「奇怪」或「異於常人」。希望患者能正視抑鬱症,改善情緒之餘,也可提高生理疾病的康復進度,重拾患病前的狀態和生活。

備註: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抑鬱症治療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再按個人情況包括身體狀況、病情、承擔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DrRogeNg.jpg"}}{{/hket:inline-image}}

▲精神科專科醫生吳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