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自然生態|塱原濕地復修料2023年完成 4至6月錄12種鳥類在內繁殖 

發佈時間: 2021/07/28

塱原是目前香港最大的連片淡水濕地,土木工程拓展署在2019年起為其進行優化和復修工程,期望將濕地範圍從原先的14公頃增至22公頃,目前已完成約5公頃的工程,計劃在2023年完成。當局透露,在4至6月期間濕地範圍已錄得最少12種雀鳥繁殖,顯示復修後的濕地生態環境合適。 

漁護署高級自然公園主任陳倩慧表示,團隊會清理濕地內的蕉林、雜草等不適合鳥類棲息的植披、旱田和荒廢農地,再修整改造為不同類型的濕地環境,供不同鳥類、兩棲類和爬蟲類動物棲息。她透露在過去數月發現了彩鷸、白胸苦惡鳥和黑水雞等在濕地範圍繁殖,更首次發現主要活躍於后海灣一帶的「黑翅長腳鷸」在塱原築巢。 

即睇修復情況: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9365a543-cbe1-40e1-9f4e-a733b01e830f.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4d3625dc-344a-4abd-812c-fda4e50bd34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2916e0fa-ec98-4987-81fc-001a9da2106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1dadff2-3567-4660-825b-ea8c8df26308.jpg"}}{{/hket:inline-image}}

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工程師(北3)曹偉雄指,現時復修工程主要有數個重點:

  • 建造稻米田:趕在10至12月前完成種植,讓由北方遷徙的候鳥、包括極度瀕危的黃胸鵐(禾花雀)能在此稍作休息
  • 修復和建造水滋田:水滋田在港為數不多,團隊會在修復期間施放雞糞,培養紅蟲、水滋等無脊椎動物作候鳥和水鳥的食物
  • 復修淺水池:在水深約10厘米的水池中央用泥土等搭建高度適中的「鳥島」,讓鳥類能在其中築巢或躲藏,增加牠們棲息的安全感
  • 改善灌溉水道:以石籠搭建全長1.9公里的灌溉水道、其中加建抽水井供居民更方便取水,現時約1.3公里已完工 

他強調整項工程以「保育」為要點,除盡量改用小型機器,過程亦與漁護署和環保團體合作,確保對自然生態的影響減至最少。陳亦透露,未來將「濃縮」整片濕地環境於5公頃的訪客區內,並設有茶屋、戶外教室等設施,讓公眾進一步認識濕地保育。

全球唯一圈養棕色大熊貓首見公眾,秦嶺紅外綫相機拍到野生棕熊貓,詳情即睇【下一頁

撰文:歐文瀚
責任編輯:梁偉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