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慎防抗疫飲食後遺 反式脂肪引發心腦血管危機」

發佈時間: 2020/08/04

據心臟科專科醫生高耀鈞表示,疫症期間閒賦在家,若沒有節制進食加工食品、零食,加上缺乏運動,容易有增磅情況。「其實肥胖會引發很多健康問題,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睡眠窒息甚至關節毛病。尤其是進食即食麵、油炸食品、酥皮、餅乾、蛋糕等,這些加工食品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它們會增加血液中壞膽固醇含量,長遠形成粥樣斑塊甚至阻塞血管,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膽固醇目標水平非一刀切

壞膽固醇會影響血管健康,哪它是否有一個「合格」水平?「其實膽固醇水平不能一刀切,而是需要計算個人的風險因素而定。若相對年輕、血管又未出現病變者,一般不需要將壞膽固醇控制到很低的水平;但如果曾出現血管病變或已經有糖尿、高血壓等長期病患,心腦血管的風險就會隨之增加,過往醫學界曾提倡不同的壞膽固醇水平,不過近年歐美已更改指引,認為訂立壞膽固醇目標時需要按照不同人的風險因素而定,研究發現數字是越低越好,醫生會按照病人情況而訂立合理目標。」

高醫生強調,擬定目標水平後就要落實執行,他建議先從飲食及運動方面著手,採取一加一減」策略。「除了要減少壞膽固醇吸收,也要增加健康食品的攝取量,例如多吃蔬菜、水果,即使光顧外賣或在餐廳用膳後回家也可自行烹煮蔬菜,從而增加蔬果份量及減少糖份及脂肪攝取,零食則可選擇一些無鹽果仁、豆類或水果等。」除了食物種類,高醫生亦分享了一個飲食心得,就是「慢」。「香港人步伐急速,其實進餐時不妨慢一點,既可享受食物滋味,又可令大腦及時接收飽肚訊息,這樣就可以避免過量進食。」另外,運動也是降低壞膽固醇的有效方法。「若疫症期間未能外出,可以在家做一些帶氧運動。研究指出若坐一小時而沒有郁動,體內的壞膽固醇就會隨即升高,故每隔一小時智能手錶就會提大家站起來活動一下,其實是有根據。」

高風險者宜啟動藥物治療

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降膽固醇基本步,但若仍然未能達到目標水平,就可能需要依靠藥物幫助。「由於身體有近七成的膽固醇也是由肝臟製造,只有約三成是由食物攝取,故若本身有家族遺傳的高膽固醇問題,又或已出現心血管病變或曾中風的高風險病人,一般也需要以藥物輔助。」

高醫生續稱,口服降膽固醇藥以他汀類為第一線,此藥物療效顯著,最多可以將壞膽固醇降低四至五成,常見副作用為肌肉痠痛、肌肉發炎或肝酵素偏高情況。近年亦有他汀類與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的混合藥物,以不同藥理降低壞膽固醇,服用時更為方便,亦同樣可有效將膽固醇降低。「其實藥物的好處不單是降低壞膽固醇,更加可以穩定已形成的粥樣斑塊,減少突然爆裂而引發心肌梗塞的風險。」若服用藥物仍未能達標者,可能需要考慮針劑治療,其降膽固醇效果比他汀更強,不過針劑病人始終較難接受,故仍以口服為主。

 

▲若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者,應及早啟動藥物治療。

心臟病年輕化勿輕視血管長遠影響

談到膽固醇問題有年輕化趨勢,高醫生就有深切體會。「有一位男病人,求診時只有29歲,步行十分鐘已有心絞痛及氣喘情況。雖然他的家人也有心臟病及膽固醇問題,但礙於太年青,沒有想過這些疾病會落在自己身上。後來檢查發現,他的總膽固醇已達13mmol/L,壞膽固醇更超過7.0mmol/L,心臟三條主血管各塞了七成以上,要立即進行『通波仔』手術。術後也要處方高強度的口服藥物及針劑,將壞膽固醇盡量降低。」高醫生補充,雖然這個是較罕見的例子,應該是家族遺傳的原因,但心臟病年輕化是不爭的事實,故他再三提醒大眾,不要恃著年輕就放肆,否則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心臟病有年輕化趨勢,高醫生遇過一位29歲的病人,三條心臟血管已出現栓塞。

最後,高醫生重申,血管病變可能是十年、二十年後才會出現,故膽固醇藥物屬長遠防禦大於即時治療,但病人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很多病人對膽固醇藥也有『食一世』、『上癮』或『反彈』的謎思,事實是膽固醇沒有方法根治,故服藥是控制膽固醇的水平,停藥後只是回復到原來水平,沒有所謂上癮或越食越多的問題。」

以上藥物為處方藥物,詳情請向醫生查詢。

心臟科專科高耀鈞醫生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