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自製首置無限Loop真係咁Work?破解內部轉讓5大風險

發佈時間: 2020/05/20

上次分享了明星藝人「甩名」再買豪宅的個案,但類似個案在市場上比比皆是,內部轉讓個案長期佔市場總成交量1成以上。而市場愈多「甩名」個案,某程度反映業主對後市審慎樂觀,希望以「甩名」回復首置客身分,尋找最佳入市時機。

內部轉讓嚴格來說是種財技,當然亦有風險,特別是物業投資經驗不多的人士,可能會因為理解不夠全面,在進行「甩名」操作時,沒有仔細考慮箇中風險,做了一些不應該做的事,導致「偷雞唔到蝕渣米」:

風險1:信錯人

雖然買賣對象為近親,但將物業轉讓給另一個人,按揭及成本考量只是其次,最重要是對方「信唔信得過」,尤其是沒有按揭的有樓契現樓,近親內部轉讓基本上是「送樓」給對方,轉讓後對方法律上是業主,可隨時賣樓套現。

{{hket:inline-image name="0520WLfeaturepage340.jpg"}}{{/hket:inline-image}}

▲「近親」的關係容許買方在業權轉讓時,即使本身持有物業,仍可豁免15%的買家印花稅,而只是按一般的物業印花稅繳稅。

風險2:過份低價

為節省印花稅,有業主會以大幅低於市場「甩名」或「轉名」,最常見是成交價剛低於200萬,令印花稅只須$100,但稅局徵收印花稅是以市價計算,舉例稅局根據物業估值600萬元評估稅收,印花稅是18萬元,任何轉售價遠低於600萬元,會被認為轉售人故意避稅,除了會以市價徵收印花稅外,甚至可能追加罰款。

風險3:送契樓

業主如果想轉名或「甩名」至另一近親,千萬不要以送贈方式,否則會被視為「送契樓」,不能做按揭,而且往後5年內賣樓的話,下手買家亦不能做按揭,從而影響物業價格。

風險4:忘記有罰息

有按揭負擔的物業,轉讓時要了解是否未過罰息期(一般為2至3年)。若還在罰息期內,業主轉讓時先要清還按揭,但銀行會視為提早還款,會被罰息以及收回當初發放的現金回贈。

{{hket:inline-image name="0520WLfeaturepage341.jpg"}}{{/hket:inline-image}}

▲市場愈多「甩名」個案,某程度反映業主對後市審慎樂觀,希望以「甩名」回復首置客身分,尋找最佳入市時機。

風險5:做唔到按揭

有些業主就算轉讓,近親也未必有能力「接收」。如果轉讓涉及按揭,銀行對近親供款人的供款能力有一系列壓力測試,例如供款與入息比率及模擬加息等,如果轉讓對象未能符合以上要求,銀行有權不批申請或要調高息率。因此一個家庭不應承受超過本身可以負擔的債務,進行內部轉讓前要評估按揭的難度及風險。

總之,內部轉讓提供合法的途徑降低稅務開支,但存在不少潛在風險及問題。因此,在考慮內部轉讓之前,最穩陣是先諮詢專業的法律顧問或財務顧問。

撰文:唐婉琦

接收全方位穩健財富管理資訊,請讚好「健康財富 Wealthy Life」Facebook:https://fb.com/Wealthylif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