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新冠肺炎】港大研究揭病毒潛伏期傳播力更強 病發前17小時達頂峰

發佈時間: 2020/04/22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香港大學(港大)公共衞生學院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患者在發病前的潛伏期,便可以傳播病毒,「播毒」能力甚至比發病後更強;發病前約17小時傳染能力更達到頂峰,意味未發病感染者的病毒傳播能力不容小覷。

《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於上周三(15日)刊登一篇題為《COVID-19病毒排出和傳播的時間動態》的論文,研究由港大公共衞生學院世界衞生組織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的研究團隊率領,研究對象為廣州94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一半為男性;年齡中位數為47歲;61人屬輕症。

研究人員收集他們從出現症狀至發病後32天、共414份檢體。結果顯示,患者在出現症狀後不久,便可以檢測出高病毒載量,即屬高傳染性;然後在第21天左右逐漸下降至檢測的最小極限。

發病前17小時病毒傳播力達巔峰

研究人員假定新型冠狀病毒的潛伏期(即從感染到出現症狀的時間)中位數為5.2天,即患者在出現症狀的2至3天前,便可以傳播病毒,並在症狀出現前的0.7天(大約17小時)達到峰值,即傳播病毒能力最強。研究又指出,病毒在發病前的傳播力,甚至比發病後更強,且更具危險性;在症狀出現一段時間後,患者體內的病毒載量反而會加快下降。

追蹤接觸者或未能有效控制疫情

研究作者指出,如超過3成病例由症狀前或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引起,僅追蹤接觸者和隔離病例,可能無法成功抑制疫情,建議緊急考慮採用更全面的接觸者追蹤標準,追蹤患者出現症狀前2至3天曾接觸的人士。

世界權威學術期刊《Nature》亦曾刊登一篇研究,指病毒攜帶者在出現輕微症狀或幾乎無明顯症狀時,可能最具傳染性;而國際頂級醫學期刊《LANCET》(刺針)發表一項有關病毒感染期間的研究亦指出,新型肺炎患者在發病第一周,深喉唾液病毒載量最高,隨後會逐漸下降。

撰文:蘇麗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