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台學者引入善意溝通 助建和諧校園

發佈時間: 2018/10/24

小朋友長期在溝通不良的環境成長,會產生很多情緒行為問題,台灣精神科醫生鄭若瑟與任律師的太太,早年把美國善意溝通引入當地校園,培訓老師學習掌握簡單具體的溝通模式,得以解決學生情緒和行為問題,而相關方法也能用於親子關係,改用善意溝通而達到有同理心。

鄭若瑟醫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醫師)與律師太太陳怡成曾合著工具書,並由2015年起培訓逾百位老師,學習修復式溝通方法,大大減少校園欺凌事故及訴訟。現時台中有受訓的律師家長入校培訓,希望藉此提升小朋友人際關係、掌握理性溝通技巧。

陳律師謂善意溝通很具體簡單,類似法律界的調解,但更為人本,重視對立雙方有機會表達立場和感受,最後吐露最基本內心需要,故可以說是能根治表面兒童不當行為背後的病因。

她謂不止在學校,也希望在職人士、家長掌握方法,故與丈夫合著工具書。「我們指導老師透過圖卡、畫圖幫助學生表達情感。早年見到校園欺凌減少了,校園變得和諧;因單單懲罰孩子沒有辦法幫助他改變,而是需要了解他為甚麼這麼做?他的心理感受是甚麼?需要是甚麼?」

調停紛爭較治本

她回想曾幫助一位長期有暴力問題的小學生,說出感受及需要後,出奇地他跟被他欺負的同學得以和解,雙方往後能保持持久的友誼,其暴力行為慢慢減少了。「因方法是要達到有同理心,而非留駐在事情表面,那只會沒完沒了,輸贏雙方都很受傷;而且不少紛爭都是源自很小的事,只是大家都不知如何開始對話。」鄭醫師強調華人教育只講事情,不講心情。對於不好的事,避而不談是常態,也容易令紛爭事件如欺凌白熱化。「但很多事故是可以用調停解決,問題是調停紛爭雖然要用時間,但比較能治本,較習慣的懲罰機制好很多。」

他們在台中為公眾人士設計初階心法的12小時訓練,內容是認識傷害式的4D語言,並改為用4C ( 4 Components )溝通。而現時台中一些學校由年輕律師媽媽入校,他們笑謂律師也想指導學校改變傳統訓輔方式,並預防自己的孩子受欺凌。近年鄭醫生發現「善意溝通」能在精神科情緒病人身上有治療效果。

避免傷害性說話

他謂英國的研究指出,成人心理衞生問題50%發生在15歲以前,小朋友長期在溝通不良的家庭成長,會產生很多情緒行為問題,故家長也應學習理念。「家長出發點是為子女好,但回應他們的行為時,常用非善意的4D語言,令孩子接收到評斷/診斷(Diagnosis)、否定(Denial)、命令(Demand)、應得(Deserve)等訊號,感到委屈,縱然他們感到父母有道理,但心裏面難接受,故容易賭氣及乾脆不遵從。」

理想溝通應多以4C句式,包括觀察(Observation)、感受(Feeling)、需要(Need)、請求(Request)。而4C結構的問話,可解開孩子心結,有很多好處,所以他建議家長可以這樣說︰

撰文:胡麗珊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余運慶

美術:招潤洪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