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晴報改了網上版以後,我就爲自己所寫的每一篇文章寫上編號。今天寫的這篇,是網上版的第88篇,也是最後一篇。
還記得十多年前,開始爲經濟日報寫專欄,那時好像天天都要交稿,真不容易。最難搞的是放假外遊,如果那地方不能上網,更不知如何是好。試過在歐洲遍尋「傳真」,把寫好的稿傳送到編輯手中。
朋友常問,寫專欄這麼辛苦,幹嘛還要寫?我的回覆是:「熱愛寫作,欲罷不能!」哈哈!此外,還跟當時經濟日報的編輯Salena成了好朋友,情誼一直維繫至今。
後來從經濟過檔到晴報,一星期一篇,輕鬆多了。朋友問我寫一篇稿大概花多少時間?其實我在腦海中早有想法,最難的是找機會坐下來寫,大概三十分鐘便可完稿。所以老公為我改了一個綽號叫「寫稿機」。我也直認不諱。試過不止一次,編輯說收不到稿,我都能在三至四十分鐘內完稿給對方。這一兩年,還練就了順手在手機的Note上寫稿的「特異功能」,也就是「無障礙寫作」。
不瞞你說,年輕的時候寫稿,要求多多。如桌子要乾淨,還指定要那款原子筆,那類稿紙才寫得出文章來。但自女兒出生後,隨時隨在一有空檔就要動筆,就算多嘈雜的環境也可靜下心來寫。我的稿很多時候是「環境逼出來的」。
年輕的時候,太多執著,對自己也嚴苛。年紀大了,隨心隨意寫,反而寫得更快更滿意。
也有朋友問我,有否試過專欄被停掉?當然試過。因為諸般原因,如報紙改版,編輯換人便會換「班子」等,有何稀奇?天下無不散之筵席,這是常態。所以,當收到編輯通知專欄會停的那刻,沒有太大遺憾。反而覺得,萬物萬事都有定時,開始有時,結束也有時。心想:可以把那些時間用在別的地方,可以構思明年書展準備出的新書題材啊!
寫專欄是寂寞的。不像社交媒體,看到即時的回應,看到那些like,有時候甚至會想:有誰會看這專欄呢?因為外出講座碰到的受眾,通常都是那句:「我有看你的臉書,那些『十訣』很有意思!」這些年只碰過幾個讀者,跟我說有看晴報的專欄。
作爲一位作者,當然最渴望得到讀者的迴響。但我也深知寫專欄的孤單,但都在意料之內了,收到回應反而是一種驚喜。
怎料,更驚喜的是,原來這趟的告別只是暫時的。下個星期,我將在經濟日報的Topick繼續寫專欄。這趟我建議欄名叫:「好玩婆婆」。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一個婆婆,女兒常說,我的額頭上只有一個字:玩。正是,下星期一,好玩婆婆正式豋場,希望你繼續支持啊!
好玩婆婆(topick健康網站):連結
(本欄逢星期二刊登)
撰文:
羅乃萱
家庭發展基金總幹事,資深親子及婦女教育工作者。
欄名: 恩愛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