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周駕車時電台播國際新聞,有一則聽得我慌了神,差點把油門當作剎掣。事緣日本最近有研究發現,日本年輕打工仔對聽電話感到焦慮,要聘請培訓公司教導聽電話禮儀。
內容大致是Gen Z世代與人溝通時,主要靠通訊軟件,文字用得少不在話下,很多只用一個Emoji表達千言萬語。可是在職場上,你未必能用軟件與客人溝通,具體業務狀況更需要用電話或面見說明。可是,時下年輕人未接觸過固網電話,加上日本由昭和時代開始 (1926至1989年),規定辦公室電話響三聲要有人接聽,亦不能比對方早收線,吸人線更加是「死罪」,令年輕員工對聽電話有焦慮。
我聽罷,腦海中不斷冒出黑人問號,安定下來後立刻上網搜尋相關新聞,原來是出自《朝日新聞》。報道指當地機構前年訪問500多名20歲以上受訪者,6成對講電話感不安,20多歲的比例佔近7成半,有些更加因為怕接電話而離職。壓力大是因為員工講電話時,往往要立即做決定,又看不到對方的表情,很難判斷他的情緒,加大心理壓力。為解決問題,日本有間公司聘請導師培訓電話禮儀,課程最長可達一星期。
很離譜吧?講電話是人類的本能吧!還要浪費金錢上堂學?還要上一星期?當我腦海不斷反問時,我冷靜少少檢視自己,咦…嗯…其實Gen X的我,彷彿自從通訊軟件大行其道後,都開始厭棄講電話。我並不討厭溝通,但我喜歡有自主權。從前沒有來電顯示、留言信箱的年代,有電話來,即使我心情好與壞,我都要實時接聽,因為不接聽,或會錯失一些工作機會。但現在,看到來電,認識或不認識,我心情欠佳時,我有權不接,待我嘆完杯咖啡才回電,或直接轉移陣地,到WhatsApp文字聯繫,畢竟我想謹言慎行,緩衝一下,不想即時回應,乾脆省下講電話的口水。
再者,我做辦公室的年代,被「跣過一鑊」,留下陰影。話說初入職時,跟其他組別資深同事就某件事,傾了半小時電話,我邊聽邊抄筆記。傾完,便按對方的建議做,結果方向錯誤。我說跟資深同事建議做,涉事同事則說自己沒說過,口同鼻拗,結果我「食死貓」。其他友好教我,日後跟其他同事講完電話後,都要多補一封電郵,覆述剛才電話傾談的內容,白紙黑字才可保障自己:
「Dear XX, We spoke. According to our conversation just now…」聽罷,我更憤怒,那我浪費時間講電話幹嗎?不如所有事一清二楚寫電郵算吧,小心起見更要截圖,以免對方回收郵件,方便日後對質。
今時今日,看似理所當然的東西,其實不再理所當然,因為世界變了,是人類進步?或是退步?我已經不曉得。
(相片由作者提供)
(本欄逢星期一刊登)
撰文:
方健儀
傳媒工作者︰包括電視電臺節目主持、司儀、大學兼任講師、傳媒顧問等。
欄名: 破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