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傷是愛的延續

發佈時間: 2025/05/22

哀傷是愛的延續

親人的離世往往帶來深層的情感衝擊,哀傷不僅是一種情緒反應,更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適應過程。哀傷並非線性的階段,而是我們在失去重要依附關係後,重新調整自我認同與生活意義的動態歷程。

哀傷的情緒表現因人而異,常見的包括悲傷、憤怒、否認、愧疚,甚至解離感。心理學家 Kübler-Ross 提出的「哀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雖廣為人知,但現代研究指出,哀傷並非固定順序,而是交織出現的混亂狀態。神經科學研究也發現,喪親者的大腦島葉與前扣帶皮層會因思念而活化,與生理性的心痛感相關,這解釋了為何心碎不僅是比喻,而是真實的生理反應。

健康的哀傷調適並非忘記逝者,而是學習在回憶中建立新的關係模式。例如,允許自己偶爾流淚,同時逐漸恢復日常功能,這種擺盪模式能幫助個體在失去與恢復之間找到平衡。

心理治療師Viktor Frankl曾說:「痛苦只有在被否認時才會成為病態。」哀傷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生命重組的必經之路。真正的療癒不在於放下,而在於容許自己帶著這份愛與失落,繼續前行。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黃肇誼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