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健儀
方健儀

遲些會落葉,不如早些摘?

發佈時間: 2025/04/28

遲些會落葉,不如早些摘?

還記得幾年前,洪先生與我到大棠拍攝紅葉,看到一些遊人為影相「辣手摧葉」,我倆不禁搖頭嘆息。在社交平台分享所見所聞時,反被部分網友責罵:「啲紅葉遲早都會跌落嚟㗎啦,摘一兩塊有乜問題呀?」

我看罷有點無奈,有點憤怒,那些人何以如此缺德?但讀畢《神在野-香港山野靈思之旅》一書後,我竟然有另一番體會,發現該些網友的評論,原來有一點點根據。

此書由主修環境生物科學,現為生物科老師的「基斯」編著,其中一篇正正談及大棠紅葉。她說,葉子本來就有不同色素,如橙色的胡蘿蔔素、黃色的葉黃素,只是平日被綠色的葉綠素遮蓋。冬天到時,水分減少、日照縮短,落葉樹為顧全大局,切斷對葉子的養分供應,並將葉綠素分解成養分抽返去主幹使用,胡蘿蔔素及葉黃素便會浮出來,就是我們看見的紅葉。不過,它們完成最終任務後便會脫落、枯萎。原來我們一直認為是「漂亮」、「浪漫」的紅葉,諷刺地是葉子生命的最後階段,掉落、死亡只是遲早問題。

我閱畢,跟作者一樣有無限反思:紅葉很偉大(或者你覺得佢被迫),為保存大樹生命而犧牲,掉落地後準備化作春泥,以另一個方式去看護大樹。把樹幹與樹葉的互動,比喻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身邊的群體有需要時,我有沒有這種顧全大局的胸襟?有沒有離開的勇氣?誠言,我未必有。紅葉做到的,我未必做到。

說回我在大棠遇上的遊人,紅葉遲早都掉落,早摘遲摘真的無分別?正如人總有一死,莫非知道人遲早要死,便能隨時隨地隨便摧毀之?不能也!人類與植物皆有生命,不應肆意踐踏,應該予以尊重。

{{hket:inline-image name="33.jpeg"}}{{/hket:inline-image}}

{{hket:inline-image name="22.jpeg"}}{{/hket:inline-image}}

{{hket:inline-image name="44.jpeg"}}{{/hket:inline-image}}

{{hket:inline-image name="11.jpeg"}}{{/hket:inline-image}}

(相片由作者提供)

(本欄逢星期一刊登)

撰文: 方健儀 傳媒工作者︰包括電視電臺節目主持、司儀、大學兼任講師、傳媒顧問等。
欄名: 破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