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是否發現孩子總是一回家就「機不離手」?食飯對住手機、臨瞓仲偷偷喺被竇碌IG?隔天頂著黑眼圈上學?這不只是「愛玩手機」那麼簡單——最新研究指出,青少年的「電子設備成癮」已成為影響心理健康的新危機。不過別擔心,科學證實:父母的陪伴與小技巧,能為孩子建立更健康的數位生活習慣。
「滑世代」的隱形代價
根據2020-2025年的研究,近九成青少年擁有智慧型手機,七成每天多次使用社交媒體。這些數字背後藏著令人憂心的真相:過度使用電子設備與焦慮、睡眠障礙甚至自我傷害行為密切相關。一名16歲少女曾在訪談中坦言:「明明第二日要測驗,但係對手好似自己識郁咁不斷refresh個feed,驚miss咗同學嘅動態會俾人排擠。」這種「害怕錯過」(FOMO)的心理,正是社交平台設計刻意營造的成癮陷阱。
更棘手的是,青少年的腦部仍在發展階段。大腦的「獎勵系統」對社交媒體的點讚通知特別敏感,就像吃甜食般容易上癮。研究發現,每天使用超過五小時的青少年,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業退步的比例高出兩倍。
父母是關鍵隊友,不是敵人
你可能聽過「家長監控軟體」或「沒收手機」這類極端做法,但最新研究顯示:親子關係的質量,遠比嚴格的規則更重要。
1. 先當「榜樣」,再談「規範」
孩子會不自覺模仿父母的行為。如果我們吃飯時總在回訊息,怎能要求他們專心?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父母自身有網路成癮傾向時,孩子出現類似問題的機率增加四成。試著建立「家庭無螢幕時間」,例如晚餐後一小時全家人一起玩桌遊,你會發現——原來放下手機後,孩子的笑聲如此清晰。
2. 訂規則要「合作」,不要「對抗」
「每天只能用手機兩小時!」這類單方面命令通常只會引起反抗。其實邀請孩子一起制定使用規範會更為有效。例如討論:「你覺得每天什麼時段最需要用手機?我們怎樣安排才不會影響睡眠?」這種「拍住上」模式,可以令規矩變得似團隊協議,孩子自然更願意跟從約定。
3. 修復關係比控制螢幕更重要
一項追蹤三年的研究發現:親子關係緊張時,即使設下嚴格限制,孩子仍會偷偷使用設備;反之,若家庭充滿信任與溫暖,適度規範就能有效預防成癮。就像築堤防需要穩固地基,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抵禦數位洪流的關鍵。
三個小改變,啟動家庭數位健康
不需要成為科技專家,以下簡單策略就能帶來大不同:
- 設立「手機停泊區」
在玄關放個可愛籃子,回家後全家人先將手機「停泊」於此。這個動作象徵著:「現在是與真實世界連結的時光。」
- 睡前啟動「飛行模式」
研究證實,螢幕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試著將臥室變成「無螢幕聖地」,改用傳統鬧鐘,和孩子聊聊今天發生的趣事代替各自碌手機。
- 將審問變成好奇
與其質問:「又睇埋晒啲無聊片!」不如問:「最近追開邊個YouTuber?佢拍啲乜咁吸引你?」理解孩子的數位世界,才能引導他們建立批判性思考。
從「對抗」到「共舞」:找回生活的平衡
數位時代的親子關係,就像學習雙人舞步——抓太緊會讓彼此跌倒,完全放手又可能迷失方向。關鍵在找到節奏與默契。
下次當你為孩子的手機使用問題苦惱時,記得:那些試圖藏起手機的夜晚,真正渴望的或許只是一句:「今天過得怎麼樣?我們去散散步吧。」溫暖的連結,永遠是最有效的「防成癮程式」。
改變需要時間,不必追求完美。從今天開始,每天實踐一個小行動,逐步建立家庭數位健康文化。畢竟,我們想給孩子的不是與科技為敵的人生,而是懂得自主掌控的智慧。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張傳義博士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