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自我調節能力

發佈時間: 2025/03/20

發展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調節是我們在情緒、行為和認知上進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夠根據環境與內在需求調整反應。這種能力幫助我們控制衝動、並做出切合目標的決策。自我調節的發展是從嬰兒期的外部調節,經過共同調節,最終達到自我調節的漸進過程。

在嬰兒期,孩子幾乎完全依賴照顧者的外部調節,透過哭泣與肢體動作表達需求。照顧者的即時回應,如餵食、擁抱與安撫,不僅滿足生理與心理需求,還建立安全感,奠定自我調節的基礎。

在幼兒期,自我調節開始由外部調節轉向共同調節。照顧者透過鏡映(以表情、語言回應孩子的情緒)與情感共鳴(敏銳察覺孩子情緒並適當回應),幫助孩子學習辨識與管理情緒。例如,當孩子笑時,父母以微笑回應;當孩子沮喪時,則以溫柔語言與擁抱安撫。這些重複的正面互動讓孩子逐步內化調節策略,並建立信任感。

至兒童及青少年期,自我調節能力逐漸強化,開始獨自管理情緒與行為。例如,青少年面對壓力時,可能選擇運動或與朋友交流來紓解情緒。這種能力有助於學業與人際關係管理,並為成年後的獨立生活做準備。

總結來說,自我調節的發展是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照顧者與環境的支持在這一歷程中至關重要,幫助我們逐步內化調節能力,最終實現情緒與行為的自主管理。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黃肇誼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