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心」,說說「理」— 腦震盪的迷思

發佈時間: 2025/02/21

談談「心」,說說「理」— 腦震盪的迷思

「病人可能受到腦震盪……」

部分人經歷過輕度頭部創傷後,後遺症有可能演變成「腦震盪後症候群」。腦震盪後症候群一般無法透過客觀診斷影像確認,治療方面亦只能以處理症狀為主,患者因而容易感到無助和困擾。

患者林女士早前因頭部遭硬物撞擊不幸患上腦震盪後症候群,獲轉介接受臨床心理服務。評估面談時,愁眉不展的林女士填寫問卷也甚為吃力,形容以往「易過借火」的事情都令她困倦非常。隨後,她更緩緩道出腦創傷的後遺症如何影響其生活:「我雖然沒有真的『失憶』,但前額經常感到重甸甸,即使輕微的頭部動作都會頭暈大作」。為免觸發暈眩,她盡量減少頭部動作,結果連洗頭等日常活動也變成了艱鉅挑戰。她曾經因一次暈眩險些摔倒,自始便步步為營,生怕跌倒受傷,更觸發潛在心臟問題的疑惑。

林女士的生活變得「綁手綁腳」,以致難以適應,情緒更顯低落,每當提到受傷往事或身體不適時會不禁落淚。臨床心理學家的治療由派「定心丸」開始,才令林女士明白頭暈的確是腦震盪後症候群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頭暈無小事,很多時候會牽一髮動全身,令患者出現緊張情緒,思維上生怕跌倒,從而出現「避得就避,以保平安」的逃避行為。治療期間,東區醫院的臨床心理學家團隊有序地消除林女士對頭暈的誤解,協助她減少焦慮,同時針對性地降低逃避行為。不說不知,逃避觸發頭暈的行為只可避一時,長遠反而會令身體更難以盛載暈眩的感覺,無意間形成惡性循環,使腦震盪後症候群的症狀更加牢固。

透過有系統的規劃和鼓勵,林女士現時已重新投入日常活動,學習接納輕微的身體不適。團隊與林女士共同設定了一些貼地小目標納入日常生活,例如短距離步行和分步驟洗頭。當林女士有計劃地挑戰以往避之則吉的情景,她應對頭暈的能力和信心亦隨隨增加,慢慢取替以往的惡性循環。她掌握了循步漸進克服不適的方法,生活漸漸回復生氣,心情也逐漸開朗起來。

(本欄逢星期五刊登)

撰文: 黃皓婷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醫護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