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瘜肉為癌前病變?

發佈時間: 2025/02/14

胃瘜肉為癌前病變?

胃瘜肉是胃黏膜表面形成突起的乳頭狀組織,大多數情況下屬良性,有時可能會引致腸胃道出血,但極少數會出現阻塞情況。曾有一名七旬婆婆受長期貧血問題困擾,經胃鏡檢查後發現貧血是因為胃壁有體積較大的增生性瘜肉,瘜肉表面出現潰瘍,導致間歇性出血,病人按醫生建議切除瘜肉,其貧血問題得以解決。

出現胃瘜肉的機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尤其常見於65歲以上人士,早期通常無明顯病徵,多數病人是在例行胃鏡檢查中,或因其他胃部不適而被偶然發現。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上腹隱痛、腹脹、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胃酸倒流、食慾不振或體重下降等症狀;若瘜肉表面潰爛,嚴重者可能會出現間歇性或持續性出血,因而引致貧血。胃瘜肉的成因目前尚未明確,通常與家族基因、生活飲食習慣、慢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腸化生等有關。

胃瘜肉主要分為三大類型,包括胃底腺瘜肉、增生性瘜肉和腺瘤性瘜肉。其中以胃底腺瘜肉最為普遍,通常在胃底出現,直徑小於一厘米,表面似珍珠般光滑,多為良性;若瘜肉出現於胃竇且直徑大於一厘米,表面帶有潰瘍,則屬高風險情況,通常建議切除。而增生性瘜肉常見於胃竇,表面常有紅色小顆粒並伴隨潰瘍,其癌變風險約為1%至2%。腺瘤性瘜肉則為較「惡」的類型,有機會屬於癌前病變,同樣常見於胃竇,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及腸化生等相關,不論位置及大小,一旦發現此類瘜肉,一般會建議切除,以免演變成胃癌。

如懷疑患有胃瘜肉,醫生會安排胃鏡檢查,以檢視瘜肉的類型、大小及位置,同時評估胃內壁黏膜情況。若發現瘜肉或可疑病變,醫生通常會立即切除並安排組織病理檢查。如有需要,醫生會針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潰瘍以及腸化生等進行適切的治療。由於瘜肉有機會變成惡性腫瘤,建議病人於瘜肉切除一年後再接受胃鏡檢查,以評估復發、增生或早期胃癌等情況。

及早發現和治療胃瘜肉至關重要,尤其是有胃癌家族病史的人士,應按醫生建議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常言道:病向淺中醫,前面提及的婆婆幸好及時發現並切除胃瘜肉,除了可解決貧血問題,更降低了瘜肉演變為癌症的風險。

(本欄隔星期五刊登)

撰文: 黃愛兒醫生 港怡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欄名: 醫語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