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何綺華博士
霍何綺華博士

情人節關愛乳癌患者

發佈時間: 2025/02/13

情人節關愛乳癌患者

明天是2月14日西方情人節,在這一年一度的重大節日,人們總是趁機向愛人表達情意,又互贈禮物慶祝一番。然而對於正在治療的乳癌患者,她們可能正承受身體創傷或疲累而要留家休養。雖然沒有外出慶祝,但只要身邊的伴侶、親友陪伴,滿滿的愛已暖在心頭。

不經不覺,筆者已擔任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14年,接觸不少乳癌患者及康復者,每次聽到她們的抗癌故事,都令我由衷地佩服。很多時,她們在確診後第一個通知的人,便是親密的伴侶,可能是男友或丈夫,而父母通常是最遲甚或不願告知的人,原因是不想讓年邁的父母擔心。

有些丈夫得知太太患乳癌後會非常緊張及憂心,要太太放下所有工作,令她們更覺得自己是病人,添加壓力。有些丈夫則看見太太患病選擇逃避,一走了之,令患者出現情緒問題。有些丈夫則異常冷靜,即使太太患病也當作正常人看待,令患者覺得丈夫冷漠。

筆者在基金會經常聆聽到不同姊妹的故事,其中有數位的故事特別深刻,令人難忘。一名三十多歲的年輕乳癌患者,經歷乳癌復發,好幾次化療都令她白血球指數不達標而要延遲治療,令她身心疲累,一度想放棄治療。然而,男友對她不離不棄,為她打了支強心針。

一位50多歲乳癌患者,出名是「緊張大師」,思想較為負面。確診後經常問﹕「為何會是我?」而且未開始治療已擔心復發。幸好她的丈夫C先生,非常樂觀,除了陪伴她出入醫院,亦將家頭細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又煮營養餐希望太太有足夠的體力去「打仗」。他經常對太太說﹕「把乳癌當成一場傷風急冒的病。現在治療乳癌藥物有很多,亦有很多藥物能減低副作用。最重要是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挑戰。」

一直以來女性都是擔任照顧者的角色,家中的事無大小主要由女性負擔,突然間生病倒下,丈夫便要擔起照顧家庭的工作;同時要繼續上班賺錢養家。在這困難時刻,確實是考驗一段婚姻是否能共患難的時刻。

筆者深信經歷過乳癌洗禮的女士們,會更加明白情人節的意義。無論如何,愛與關懷正是病患者的良藥,結婚時不就是已定下相知相愛、甘苦與共的盟誓嗎?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霍何綺華博士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
欄名: 乳過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