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咬一口的滋味

發佈時間: 2024/12/27

被咬一口的滋味

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精神科護士,我有幸在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病房裡工作,縱然每天照顧病人時會面對不同的挑戰,但同時亦會感受到不少暖心的時刻。

有一天,我如常與病房同事為一位患有智力障礙的8歲男童量度血壓。這男孩如往常向職員大叫一兩聲。忽然,他跳起來,咬我的前臂一下。那一瞬間,我除了感到有點害怕外,還帶有少許絲絲的憤怒。看見他隨即天真地大笑起來,毫無悔意的樣子,實在令人不解。我深吸一口氣,慢慢安撫這位男孩,並等待其他同事來幫忙。

接下來的,反之是更多的擔心,擔心自己是否闖禍、擔心為病房同事製造了麻煩。幸好,同事們非但沒有責怪我,更細心地處理我的傷口、安慰我等,更叮囑我不需太緊張和擔心,令我感到十分窩心。之後,我帶著複雜的心情回到病房繼續照顧病人,包括曾經咬我的那位小男孩。

後來又有一次,這位小男孩表現較平時安靜,沒有亂跑或攀高爬低,反而坐下來一臉稚氣地看著我。我腦海中閃過一個不太好的預感,「他是在想一些鬼主意嗎?這是暴風雨的前夕,他準備『偷襲』我嗎?」

我指一指我的傷口,問他:「你記得你做過甚麼事情嗎?」

他點點頭答道:「咬姐姐。」

我遂問:「這行為是對的嗎?」

他似懂非懂地回答:「不對,對不起。」

我頓時釋懷了不少,更覺得自己曾經想過他是故意或不知錯之類的想法十分不對。被咬固然是一個不愉快的經歷,我當時亦感到非常痛苦和不安,但我知道這位8歲病童的行為是因疾病所致,「咬」是他與人溝通的一種方法,而並非出於惡意。

儘管這次事件為我帶來了一些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傷害,也為我帶來了一口難以磨滅的印記、一份寶貴的經驗,深深了解到病人需要的是同理心與關懷。作為護士,即使身處在艱難的環境當中,仍然需要保持高質素和最好的護理,展現出應有的耐心、同理心和專業能力,讓病人得到適切的醫療和關懷。

(本欄逢星期五刊登)

撰文: 卓曉凝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精神科護士
欄名: 醫護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