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儀
楊美儀

反思當代藝術的意義

發佈時間: 2024/12/03

反思當代藝術的意義

最近,一則讓人感到無聊又不安的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人竟然花了五百萬美元去讓全世界知道自己「吃蕉」。在當今這個經濟環境愁雲慘霧的時代,這筆錢如果用來幫助那些活在飢荒和貧困中的人,無疑會讓他的行為萬古流芳,對自身形象和社會的利益也會更具意義。然而,選擇以如此奢侈的方式消費,實在讓人感到不安。

許多當代藝術作品的創作,似乎已經被商業所主導,藝術本身的價值被金錢淹沒了。這以英國的當代藝術家Damien Hirst達米恩.赫斯特的(For the Love of God 獻給上帝的愛)為例,白金鑽石骷髏頭使用來自十八世紀的歐洲真人頭骨作為模具,並以密釘鑲嵌8,601顆重達1,106.18克拉鑽石於骷髏頭骨上,堪稱史上最昂貴的藝術作品。Damien Hirst聲稱,這座雕塑的製作成本為1,500萬英鎊。 他以荒誕的手法去諷刺死亡,據報道,這件作品於2007年以5,000萬英鎊的價格出售給一群匿名投資者,使其成為有史以來最昂貴的藝術品之一。 然而在2022年,Hirst親口透露這筆交易實際上從未發生過。這些新聞炒作無疑有利他的藝術作品價值提升。

讓人不禁思考,成功的藝術家都要具有商業頭腦?藝術的價值究竟是由創作背後的理念,還是市場的需求所決定?

許多作品的創作變得越來越功利,這讓藝術失去了其本應有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正如美國藝術界巨人及評論家John Baldessari約翰.巴爾代薩里(1931-2020)所言:「當藝術成為商品時,我們必須問自己,這還算不算藝術?」

人們對這個「牆上的香蕉」作品的反應,不僅反映了對當代藝術的不解,也揭示了對金錢和消費意義的深入思考。生活中,面對經濟困境的人不在少數,但也有一些人因為財富太多而不知所措。我們對金錢的感情是複雜的,既愛又恨。

總之,當代藝術的未來在於如何平衡商業與藝術的關係。或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金錢是否真的是衡量藝術價值的唯一標準。也許更應該關注那些能夠引發社會思考和情感共鳴的作品。

(本欄隔星期二、逢星期五刊登)

撰文: 楊美儀 美國認證專業美學家、HerbalGram創立人、大韓民國忠清北道榮譽大使/國際諮問官 angela@herbalgram.us
欄名: 緣來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