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命題

發佈時間: 2024/11/28

生死的命題

最近因為一套電影,生死都成為我們各人反思的命題。從我們一向忌諱的命題變成我們茶餘飯後的話題。在臨床心理學家的治療室裡面,每天都會談到生死的話題,與人們一起討論及思考生命的意義,尋找生活的目標和價值。本來生死的心理是一個複雜且深刻的話題,涉及到人對生命、死亡及其意義的認知和情感反應。

一般人來說,都會有對死亡的恐懼,當中的恐懼可能源自於對未知的恐懼,而感到焦慮和不安。不同的文化和信仰都對死亡有不同的影響。當我們失去親人的時候,常常都會伴隨強烈的情感反應,包括悲傷、憤怒、失落及哀悼親人的感覺。
 
心理學家Elizbeth Kübler-Ross 提出在哀悼中的五個階段。一、最初的情感反應是否認,拒绝接受失去的事實,感到震惊或麻木。二、隨着否認的消退,憤怒情緒出現,對死亡的無奈和不公可能會引發憤怒,甚至對他人或自己發洩情緒。三、討價還價:人們可能會幻想通過某種方式去改變現狀,試圖「討價還價」以挽回失去。四、悲傷:在經歷了憤怒和討價還價後,悲傷的情緒是哀悼中重要組成的部分,常常伴隨淚水,無助和孤獨感。五、接受:最終,許多人會逐漸接受現實,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和意義。
 
每個人的哀悼過程都是獨特的。以上五個階段並非嚴格的順序,人們可能在不同階段之間反覆移動,甚至同時經歷多個階段。我們可以與朋友和家人交流以至得到情感支持,並緩解孤獨感。參加葬禮和紀念活動有助於表達情感、緬懷逝者,並獲得家人及朋友的支持。
 
理解哀悼的心理過程,有助於我們在面對失去時,給予自己和他人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哀悼是一個調整的過程,我們都需要時間來重建生活、適應失去,並找到新的生活意義。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徐燕柔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 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