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何綺華博士
霍何綺華博士

我對存活率的看法

發佈時間: 2024/11/21

我對存活率的看法

有數名乳癌病人在診所等待見腫瘤科醫生,閒談間說起彼此的乳癌期數。有第三期的乳癌病人遇到一期的乳癌病人,憂心忡忡地說﹕「你好幸運,存活率接近一百,無事的;我就只有七成幾。」

有些病人對於存活率的統計數字很在意,就好像比較考試成績的高低。然而筆者認為,存活率統計只是一個參考數字,即使患癌過了五年是否代表高枕無憂?非也。乳癌患者無論期數是多少,應該活在當下,重新檢視自己生活,積極活下去。

所謂存活率,又稱生存率或存活期,是指一群病人確診某種同一疾病後,在某時間內仍然活著的人佔所有確診人數的百分比。有關指標一般用於評估預後狀況以及疾病治療方法。存活率通常從確診或治療開始之日起計算,一般會以五年存活率表達,代表患者在確診後五年仍然存活的百分比。一般而言,期數越高代表癌症病情越嚴重,其存活率亦會下降。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在2020年10月發布的首份《本港乳腺癌分期存活率彙報》的數據,乳癌第一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99.3%,第二期為94.6%。確診越遲,相對存活率便下降至第三期的76.2%和第四期的29.8%。這些數據顯示越早發現和診斷癌症,便能越早進行治療,存活率越高。

相關數字顯然是提醒女士們要定期乳健檢查,及早發現乳癌;但如果不幸地確診,這些統計就純粹是個參考了,因為它根本不能決定個人生命的長短。以這名第三期乳癌病人為例,她永不知道自己是否屬於那個76%區間或是餘下的24%的區間,既然這樣,就不要理會這些數字,最重要是有藥可醫,積極治療。

人不能掌握生命的長短,有零期乳癌病人可能因其他因素而活不到五年;有乳癌第四期病人可能因其腫瘤不活躍,在藥物幫助下活了十年。既然很多事不能抓得住,何不活在當下,既來之則安之呢?希望乳癌病人在治療過後,重新出發,活出生命的意義。

(本欄逢星期四刊登)

撰文: 霍何綺華博士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
欄名: 乳過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