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歲的志明假期到外地旅遊,回港後出現嚴重咳嗽現象,間中有微燒;五合一快速測試探測新冠病毒、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腺病毒,皆呈陰性反應。肺部X光顯示志明兩肺之間的「縱隔」(Mediastinum) 部位,有一個9厘米腫塊,「電腦掃描導向活檢」(CT guided biopsy) 最終確診「何傑金氏淋巴癌」(Hodgkin lymphoma);正電子掃描及骨髓活檢未見癌細胞擴散跡象,估計治癒機會高 。
淋巴癌可分為「何傑金氏淋巴癌」及「非何傑金氏淋巴癌」(Non-Hodgkin lymphoma) 兩大類。香港每年淋巴癌新症近一千宗,約一成屬「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一般較年輕,平均年齡約三十歲。「何傑金氏淋巴癌」在西方社會較多見,佔淋巴癌新症總數的三成,發病率比香港人高一倍以上;原因未明,先天及後天因素可能同樣重要。近年香港年輕人患「何傑金氏淋巴癌」的數目或有上升趨勢,必須小心。
「何傑金氏淋巴癌」可再分為預後甚佳的「結節性淋巴細胞為主的何傑金氏淋巴癌」(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及佔大多數的「經典何傑金氏淋巴癌」(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 兩大類。「何傑金氏淋巴癌」的癌細胞(Reed-Sternberg cells) 含多個細胞核,表面有CD30蛋白,部分個案與「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 Barr virus) 有密切關係。
「何杰傑金氏淋巴瘤」亦與「原發性縱隔彌漫大B細胞淋巴癌」(Primary mediastina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關係密切,兩者皆源自「胸腺B細胞」(Thymic B cell);曾經有病者同時患有兩種淋巴癌,屬罕見病例,小心誤診。
ABVD乃治療「何傑金氏淋巴癌」的標準化療方案,包括「阿黴素」(Adriamycin),「博來黴素」(Bleomycin),「長春鹼」(Vinblastine) 和「達卡巴嗪」(Dacarbazine) 共四種藥物。早期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可接受化療加「放射治療」(Radiotherapy),亦可選擇單獨使用化療。治療晚期病者,一般以化療為主,個別情況或須用放射治療作鞏固,減少復發機會。小心放射治療增加病者將來患另一種癌症的機會,例如乳癌及甲狀腺癌;如電療範圍包括心臟,亦可令心臟動脈血管硬化,增加患冠心病風險。電療可免則免,若難以避免的話,亦應盡可能縮小電療範圍。
ABVD方案中的「博來黴素」易誘發肺組織免疫反應,影響患者肺部功能。「抗CD30單克隆抗體」(Brentuximab, Adcetris) 乃另一選擇,可代替「博來黴素」,組成AAVD方案;療效同樣出色,同時避免「博來黴素」誘發的肺部反應。
若一線治療效果欠佳或癒後復發,患者即需要接受二線化療,控病後考慮「高劑量化療」(High dose chemotherapy)及「自體血幹細胞移植」手術(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案還包括「免疫治療」藥物「PDL1/PD1 抑制劑」。
(本欄隔星期四刊登)
撰文:
梁憲孫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
欄名: 醫晴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