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真的很熱。從港鐵站行到診所只是一會兒,已經汗流浹背。」Brenda說。
「由夏至開始計算,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三伏天有三伏,分別為初伏、中伏和末伏。2023年的初伏由7月11日開始,正是貼天灸的時候。」我說。
「哎呀!忘記了。現在貼可以嗎?」她問。
「當然可以。每一伏為期10天。不一定要初伏日才可以貼。在初伏的10天內貼第一貼也有效果的。三伏天灸是發泡療法的一種,明末清初醫家張璐提出夏日三伏外用白芥子,塗於肺俞、膏肓、天突等穴位,對冷哮很有效果。此後,三伏天灸繼續發展和應用至今。現在我們會使用白芥子、細辛、附子等溫熱中藥磨成粉末,加上新鮮薑汁調配成天灸藥泥,貼於適當的穴位。」我說。
「很難理解,天氣已經這麼熱,還要溫熱?豈不是熱上加熱?」她問。
「中醫十分重視和大自然的關係,主張順應自然。在夏天,井水是涼的,人體也一樣,陽氣隨氣血偏行於外表,在內則相對不足。三伏天灸療法在此時將藥物和穴位的功效相結合,借助自然界之陽氣生發,祛除體內寒邪,溫補人體。正正是《內經》說春夏養陽的意思。三伏天灸在夏季溫陽補益,實則為秋冬儲備陽氣。所以在冬天好發的疾病如哮喘、鼻敏感等,又或寒性的疾病,如關節痛等,都可以通過貼三伏天灸來改善,冬病夏治。當然實際情況,則依照病人的狀態,或需同時配合中藥和針灸,加強療效。」我說。
「如果做了天灸,在飲食上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呢?」她問。
「因為天灸後有機會出水泡,所以一般發物如蝦、蟹等暫時不要吃。夏天脾胃相對較弱,飲食宜清淡,可以煲南瓜湯。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能潤肺益氣。炎熱天氣,不少人忍不住吃喝生冷,脾胃容易寒生濕,出現腹痛腹瀉。湯中可加入淮山、芡實和腰果,健脾補腎,芡實能止腹瀉,腰果性平、味甘,入脾、胃、腎經,功效包括補腦養血、補腎、健脾、下逆氣、止久渴。腰果味道鮮甜,大多數素湯以腰果代替豬肉,可作南瓜湯的材料之一。」我說。
「現在開始三伏天灸、食療喝湯。麻煩陳醫師幫我貼天灸吧。」她說。
材料(4人分量)︰南瓜半個、鐵棍淮山1両、芡實1両、腰果半斤、紅蘿蔔1條、薯仔1個、生薑2片、蜜棗2粒。
製法︰一、紅蘿蔔、薯仔去皮切塊;二、南瓜切塊;三、所有材料加水2公升,大火煲滾後改細火再煲1小時;四、最後加少許天然鹽。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沛思
註冊中醫,分享中醫養生之道及鼓勵母乳餵哺。
欄名: 食療新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