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殘疾運動員故事

發佈時間: 2023/05/05

說好殘疾運動員故事

近年,公眾對殘疾人運動員注目比過往多,除了早前改編蘇樺偉故事的電影有不錯的票房表現,於網上討論版更有人關注「Paralympics」的繙譯問題,認為「殘疾人奧林匹克(殘奧)」的「殘」仍含負面,應有更正面的繙譯。雖然筆者認為,單純執着用字夠不夠正面,乃是殘疾權利既有的關注,但當公眾意識到這種世界性運動體制對受障社群的重要性時,值得深入思考的,並不只屬命名問題。

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一直都是社會學和殘疾研究關注的課題,早在1980年代,已有不少學者關注殘奧與倡導殘疾人權利的關係,但對於它的成效,一直持較保留態度。在相關研究著作中,社會學者David Howe的《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the Paralympic Movement》(02008),寫得較為持平。書中從文化政治的角度,追溯殘奧的制度發展史,指出媒體報道殘奧的方式,過去一直較為片面,亦帶着很多健全人看待運動精英的觀點,對於運動文化中的身體多樣性漠不關心。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至少殘疾運動員的成績在新聞欄目裏出現時,大大挑戰了社會對他們的誤解和刻板印象。

王鎮炎(Tim)是香港首位侏儒症羽毛球運動員,這集節目也少不免一再強調他的積極樂天、作為學習模範的一面。但當故事交代到他近年如何積極備戰殘奧,過程中失去了一次參賽機會,卻從而凸顯他在運動評述、向特定受障社群推廣運動、多方面的專業才能,以及跟隊友和太太之間不同的情誼。這都是Howe研究裏所指出,近年媒體講述殘疾運動員的故事,較為進步的說故事取向,是透過深入殘奧運動員的生活面貌,讓觀眾對運動員的起伏生涯,有着更多身同感受,並認識到他們跟健全運動員一樣,都是香港體藝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

撰文: 盧勁池 《沒有牆的世界——向夢想進發》逢周日晚9時半在港台電視31播映
欄名: 沒有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