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弱多病或患免疫缺乏症 皮下注射療法改善生活

發佈時間: 2023/01/26

體弱多病或患免疫缺乏症 皮下注射療法改善生活

長年體弱多病可能是患上免疫缺乏症,有醫生指,患者普遍缺乏免疫球蛋白,過去每月需入院靜脈注射補充劑,促進免疫力,但免疫球蛋白水平起伏大,或導致周身骨痛等不適。

近年醫學界引入的皮下注射則較溫和,患者每周可在家自行注射,省卻往返醫院及輪候時間,免疫球蛋白水平也可維持長期穩定,令工作和生活質素提升。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風濕及臨床免疫科主管兼臨床助理教授李曦解釋,免疫缺乏症是免疫系統出現缺陷或紊亂,以致免疫功能受損,最常見是缺乏免疫球蛋白,導致未能有效對抗細菌、病毒、癌細胞等,患者會受嚴重、重複或長期感染。

李指,免疫缺乏症分為原發性和續發性,前者泛指先天免疫系統失調,主要由基因變異引起;後者較常見,患者免疫系統天生健全,但因不同因素被削弱,如服用風濕、癌症等藥物,化療更會殺死免疫球細胞,20至25%淋巴癌康復者缺乏免疫球蛋白,或增其他疾病或併發症風險。

受訓後可自行注射 免往返醫院

李續說,患者每隔一段時間便要注射免疫球蛋白補充劑,以促進免疫力。本港過去只可靜脈注射補充劑,過程需在醫護監督下進行,患者每3至4周便要入院,加上輪候時間等每次耗時大半天。另因每次注射要補充整月所需劑量,令免疫球蛋白水平於短時間內起伏較大,或致患者周身骨痛和增中風風險,水平在月尾滑落則會增感染風險。

李曦與團隊於2020年起,針對近年引入的皮下注射進行研究,至今有20至30名患者採用相關療法。他說,皮下注射是把免疫球蛋白注射至肚皮等皮下脂肪組織,再被慢慢吸收,與免疫球蛋白的正常生產過程相似和較溫和。患者接受訓練後,可每周自行注射,省卻舟車勞頓到醫院注射。他說,患者轉用皮下注射後每年平均入院次數由13次減到半次,生活質素可提升,成本效益也理想,料醫療機構每年可在每名患者身上節省2.5萬元。

棟篤笑藝人讚新療法方便

棟篤笑藝人Vivek Ashok Mahbubani(阿V)於2020年確診免疫缺乏症,需定期入院注射免疫球蛋白補充劑。他說,疫情前每2個月便到海外表演1次,對於要常回港入院「叉電」感壓力。去年他嘗試改用皮下注射,直言新療法可彈性控制注射時間,每次僅需約4小時,加上注射機器便攜,在行程中亦可注射,形容補充免疫球蛋白已變成「no big deal」。

羅小姐於2016年確診患淋巴腺腫瘤和接受化療,其後發現免疫球蛋白水平偏低,每次入院靜脈注射都要早出晚歸,學懂皮下注射後,生活質素改善了,毋須頻繁進出醫院亦可減染疫風險。

李曦指,雖然兩種注射方法所用的免疫球蛋白不可互相取代,但除非患者視力不佳或手震嚴重,且沒照顧者協助,否則接受靜脈注射的人均適合皮下注射,惟現時只有靜脈注射用免疫球蛋白是由本地血製品製成,冀未來皮下注射用的也可在本地生產。

記者︰梁薾心

美術:顏玉玲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