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正氣不足臟腑失調氣滯血瘀恐不孕 中藥針灸改善癥瘕性不孕
不孕症是由多種疾病和多種因素造成的生殖障礙,是臨床常見婦科病。受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理過程,必須具備如下基本條件:女性排卵功能正常,卵巢排出正常的卵子;男性精液正常,含有正常的精子;卵子和精子能在輸卵管內相遇,並能結合為受精卵;受精卵能順利的到達子宮腔著床,並生長、發育及成熟,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均可導致不孕。
中醫認為,癥瘕性不孕(即西醫的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瘜肉、盆腔炎等)的核心病機是瘀血、痰濕、濕熱互結。癥瘕的發生與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可因經期、產後留瘀,寒邪、濕熱入侵,或情志所傷,氣滯血瘀,或氣虛血遲致瘀等;上述因素導致瘀血、痰濕、濕熱互結,日久形成癥瘕。積於胞中或胞脈,阻礙氣機,氣血失和,沖任受阻,不能攝精成孕。
癥瘕的診斷要辨清性質及辨別不同包塊性疾病,應及早明確診斷,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良性癥瘕一般生長緩慢、質地較軟、邊緣清楚、活動良好;惡性癥瘕表現為發展較快、包塊迅速增大、質地較硬、邊緣不清、並伴消瘦、腹水等症狀。
癥瘕性不孕的西醫治療一般以手術為主,但復發性高,未能治本。中醫治療優勢為辨病與求因相結合: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瘜肉、卵巢囊腫、盆腔炎性包塊雖症狀各異,中醫會按個別情況以針灸及內服中藥,攻補兼施、活血通絡和化瘀消癥。而癥瘕性不孕的患者多年未孕,大部份表現為情志不暢、肝氣鬱結、疏泄失常、氣血不和、肝腎虧虛、沖任不調、氣滯血瘀、胞脈瘀阻,兩精不能相合而導致不孕,通過疏肝理氣、益腎活血、消癥通絡屢屢可獲良效。
{{hket:inline-image name="HUI_600.jpg"}}{{/hket:inline-image}}
許素芳博士(草本生活 / 針藥漢方通元針藥生殖中心)
香港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委員、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道德事務委員、中藥研究及發展委員會委員、香港註冊中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碩士、香港大學中醫學深造證書(臨床婦科學)、香港大學中醫學深造證書(腫瘤學)
IG: fongfong_ec
FB: huisofong.ec
-
網絡熱話|男童北角單車徑踩單車 1原因遭5老翁輪流指罵 疑不忿被拍片推跌男童 |
|
-
-
-
-
日本地震|漫畫家預言7月將有大地震? 日本1/3國土消失海嘯恐波及香港 專家分析香港地震風險 |
|
-
Sick問識答|鼻水長流是過敏或感冒? 醫生教7大症狀助判斷+分享3招速效緩解不適 |
|
-
保單逆按自製長糧 | 充裕退休儲備 + 保障家人GET!(附個案說明) |
|
-
-
-
胸悶、頭脹、手腳麻痺?黃祥興不靠藥物 1個月拆走血管炸彈 重拾醒神健康 |
|
-
私密處痕癢、灼痛、異味來襲 Grace教路:每日1粒解決「私密」問題 |
|
-
-
唔止面黃 生痘痘 長期攰都可能肝損傷 黃祥興逆轉肝機能 慶幸及早護肝 |
|
-
中醫養生|正氣不足臟腑失調氣滯血瘀恐不孕 中藥針灸改善癥瘕性不孕 - 晴報 - 專欄 - 健康 - 許素芳 - D220316
中醫養生|正氣不足臟腑失調氣滯血瘀恐不孕 中藥針灸改善癥瘕性不孕 - 晴報 - 專欄 - 健康 - 許素芳
不孕症是由多種疾病和多種因素造成的生殖障礙,是臨床常見婦科病。受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理過程,必須具備如下基本條件:女性排卵功能正常,卵巢排出正常的卵子;男性精液正常,含有正常的精子;卵子和精子能在輸卵
https%3A%2F%2Fskypost.hk%2Fcolumn%2Farticle%2F3204237%2F%E4%B8%AD%E9%86%AB%E9%A4%8A%E7%94%9F%EF%BD%9C%E6%AD%A3%E6%B0%A3%E4%B8%8D%E8%B6%B3%E8%87%9F%E8%85%91%E5%A4%B1%E8%AA%BF%E6%B0%A3%E6%BB%AF%E8%A1%80%E7%98%80%E6%81%90%E4%B8%8D%E5%AD%95%20%20%E4%B8%AD%E8%97%A5%E9%87%9D%E7%81%B8%E6%94%B9%E5%96%84%E7%99%A5%E7%98%95%E6%80%A7%E4%B8%8D%E5%AD%95
https://skypost.hk/column/article/3204237/中醫養生|正氣不足臟腑失調氣滯血瘀恐不孕 中藥針灸改善癥瘕性不孕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3200000/3204237/fbb3a823-1f6e-423b-b19f-2ad9be4460eb_1024.jpg
https://resource01-proxy.ulifestyle.com.hk/res/v3/image/content/3200000/3204237/
專欄
健康專欄
503
3204237
514
514006001001
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