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不少市民喜愛進食海鮮或到海邊嬉水,但要小心海洋中的「無形殺手」!內地近日有兩人感染創傷弧菌後,於入院後8至10多個小時內不治離世。經調查,兩名死者中,一人家中經營海產生意,另一人則曾食用海螺等海鮮。對此,急症科專科醫生司徒敬豪接受《晴報》訪問時指出,創傷弧菌是食肉菌的一種,患者一旦染上,醫生需與時間競賽;若已超過24小時,患者則需接受截肢手術保命。
2名死者曾食用、接觸海產
據報,一名5旬婦人上月底因雙下肢俱腫脹伴有發熱症狀,而被緊急送至福建泉州市區一間醫院治療。入院短短10多個小時內,婦人病情不斷惡化,最終因多重器官衰竭而身亡。經了解,婦人家中經營海產生意。
本月初,該院又接到一宗類似病例。一名患者在入院後8小時內同樣出現雙下肢重度感染,終因多重器官衰竭不治。醫生表示,患者家屬曾指出,患者在發病前曾食用過海螺一類的海鮮。院方通過對兩名死者進行血液化驗,確認兩人均感染了致死率極高的海洋創傷弧菌。醫生表示:「兩名患者送醫後,情況已經不容樂觀,雖然我們高度懷疑是感染了海洋創傷弧菌,但由於病程發展太過迅速和兇險,終未能救回兩人的生命。」
醫生:24小時內未能殺菌需截肢保命
急症科專科醫生司徒敬豪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創傷弧菌是一種常活於和暖海水的細菌,夏天在亞洲地區十分常見。創傷弧菌是食肉菌的一種,若處理海鮮或在海中嬉水時不慎被生蠔、魚類等海產刺傷真皮,則有機會染上此菌,本港每年都會有1至2個病例,上文第2名感染創傷弧菌的死者可能是被海螺𠝹傷手而染菌。不少漁民被刺傷後,由於傷口細小未有為意又不消毒,亦有機會出事。
司徒醫生續指,一旦染上創傷弧菌,患者有機會出現溶解筋膜、肌肉徵狀,該菌入血後更會引致敗血病,因此醫生往往要與時間競賽;在頭數小時內可以最強勁的抗生素醫治,若未能在24小時內殺菌,則需截肢保命。
弧菌多存在於未煮熟的貝殼類海產
香港醫學會會董鄭志文醫生曾指出,海水中含有創傷弧菌,海產會將海水中此類細菌濃縮其中,人們進食後或會受感染,倘身上有傷口的話,則有可能令細菌入血,嚴重者會出現食肉菌感染徵狀,「一般市民受感染的機會很低,但若本身有傷口,又飲下受污染的海水,就有機會令細菌入血」。感染惡菌與否視乎本身的抵抗力,「長者、幼童、本身有長期病患或長期需要服用類固醇等人士,需特別注意,細菌有可能走入血液,導致身體局部受感染」,嚴重者或於數小時內會有生命危險。
鄭醫生又提醒市民,如果進食海產後出現發燒、四肢局部出現紅腫、劇痛或皮膚變黑,便應及早求醫,而此類弧菌多存在於未煮熟的貝殼類海產中。
家庭醫生陳念德亦曾提醒,進食貝殼類海產或肉類時應特別小心,尤其港人愛打邊爐,甚至認為食物半熟更好味,他坦言:「這個想法很弊,應該要十成熟,因貝殼類海產如帶子、花甲、蝦及蟹等,也會含有其他細菌,如大腸桿菌或甲型肝炎!」
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及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資料,市民應注意以下6大要點:
- 長期病患者,尤其是肝病,感染創傷弧菌後可引發致命疾病,故只應進食徹底煮熟的海產。
- 無論是健康或高危人士,都有可能從外露的傷口造成嚴重的創傷弧菌感染,因此要避免傷口接觸海水或生的海產。
- 市民或食物從業員在處理海產時,應戴上保護手套和避免傷口外露;處理生和熟的海產之間要徹底洗淨雙手,海產須徹底煮熟才奉客。
- 留意海產的尖刺部分,如魚鰭、蝦頭和蟹等以免被刺傷。
- 市民前往街市時,避免皮膚接觸污水。
- 如被生的海產所傷,應以肥皂和水盡快清洗傷口;如出現感染症狀,例如皮膚紅腫、疼痛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應立即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