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關節可用逾15年 新法止痛、減流血量 加快康復

發佈時間: 2018/11/09

人工膝關節可用逾15年 新法止痛、減流血量 加快康復

隨着人口老化,愈來愈多人受關節退化困擾,令活動能力及生活質素下降。對於退化嚴重的患者,進行關節置換手術(又稱換骹手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案。根據醫管局截至2018年6月的數字顯示,全關節置換手術的輪候期最短為39個月,最長更需等候超過9年,反映需求殷切。骨科專科羅勤業醫生指出,近年人工關節的物料、換骹手術的技術、止痛及止血方法都不斷改進,令病人受惠。

當年齡增長,膝部關節的軟骨因為日積月累的使用而勞損退化,或因創傷令軟骨組織磨蝕,增加骨與骨之間的磨擦,容易形成膝關節炎,導致關節僵硬、痛楚,甚至變形及損害膝部功能。羅醫生解釋,對於關節退化的病人,會先採用保守治療,以止痛藥、消炎藥、物理治療或注射透明質酸控制症狀,但當這些治療無效,便會建議病人考慮膝關節置換,以減輕痛楚及改善活動能力。

物料及技術改良更耐用、更精準

手術一般可分為全膝關節置換及部分(單髁)膝關節置換,以前者較為普遍。手術是將關節受損的軟骨及骨刺切除,置入人工關節,以避免「骨碰骨」的情況。羅醫生稱,關節置換雖然是一項大手術,但技術已相當成熟,而應用的物料及儀器亦愈來愈進步。現時製造人工關節常用的物料包括合金(如:鈷鉻合金和鈦合金)和聚乙烯(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而合金部分會以骨水泥固定於骨頭上,逾九成的人工關節可使用15年以上。

羅醫生補充,傳統手術是根據醫生的經驗及目測,近年電腦導航技術的應用愈來愈普及,利用電腦定位協助醫生進行手術規劃及導引,即時計算骨頭切割多寡和角度,有助減少誤差,使人工關節可放置在最理想的位置。尤其對於曾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或關節嚴重變形的病人,電腦導航的輔助可以令手術更精準。

嶄新止痛、止血方法大幅縮短康復期

傳統換骹手術出血量大,而術後痛楚嚴重,康復期亦較長。羅醫生指,近年在止痛及止血方法上都有新進展,新的止痛方法是術前先向病人講解痛楚控制方案及處方口服止痛藥,再在手術前進行區域麻醉及/或脊椎硬膜外麻醉,並於手術期間在關節注射結合局部麻醉藥及抗炎藥的混合鎮痛劑,手術後再處方多種止痛藥物,可令病人的痛楚大減,甚至翌日已可落床。

在止血方面,嶄新的方法是將特效止血藥直接注射入關節和/或血管內,令流血量大幅減少,需要輸血的病人由以往四成減至少於4%。因為止痛及止血方法的改進,病人在手術後一天可開始進行物理治療,快至5-6日便可出院,住院期較以往大為縮短。

羅醫生強調,進行換骹手術後病人的活動能力可大為改善,但要避免過度跑步及撞擊性運動,同時要避免體重過重,以免增加關節負荷及加速損耗。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