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成第2號殺手 病徵難察

發佈時間: 2018/10/18

胃癌成第2號殺手 病徵難察

{{hket:inline-image name="010-012.jpg"}}{{/hket:inline-image}}

胃癌是人類的第二大癌症殺手。胃癌目前成因未明,但有幾種風險因素會增患癌風險,包括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消化道醫生稱,感染病徵不明顯,不少患者以為服用胃藥了事。但若不根治,可發展成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胃癌。

延伸閱讀:過半胃癌發現已到中晚期 高危因素你中唔中?【養好你的胃】

該醫生補充,當患胃炎時間長,可引致「腸化生」,即胃黏膜出現病變,產生了類似腸上皮細胞。病變是不可逆轉,而且暫時無法根治,轉化成胃癌的機率較常人高出5%至10%。不過會否轉化為癌症,視乎其他因素如家族病史、有否經常煙酒等,若出現病變,需加密至每年做胃鏡檢查。而且醃製食物中的化學物可產生致癌的硝酸鹽,因此應少吃泡菜、醃肉等。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519749223.jpg"}}{{/hket:inline-image}}

新招切腫瘤 2年後存活率達90%

有醫學院教授指出,第一期胃癌可做手術切除腫瘤,5年內存活率達80%至90%;第2至3期則要配合手術及化療,可降低復發率20%,但第4期患者生存中位數僅12至18個月。除傳統治療外,教授指近3、4年正引入抗HER2標靶藥,以及近年才採用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標靶藥,如使用適合的標靶藥及配合化療,死亡風險可減少30%。

以往腫瘤直徑一旦逾2厘米,病人便須接受食道或胃切除手術,惟有大學醫學院引入內視鏡黏膜剝離術,配合窄頻內窺鏡等新技術,及早找出上消化道癌症患者,更可以用置於內窺鏡內的刀片切去腫瘤,令患者免受開刀之苦。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470579339.jpg"}}{{/hket:inline-image}}

免疫療法嶄露頭角 正臨床研究

該大學分析公立醫院過去187宗,以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治療的上消化道癌症個案,涉及168名平均約70歲的患者,當中胃部出現病變佔71%,食道癌佔23%。研究發現,8成患者透過內視鏡黏膜剝離術完全切除腫瘤,並無手術死亡個案,兩年後整體存活率達90.6%。此外,新技術在手術後,平均僅住院3.7天,較以往1星期至10天大幅縮短。

免疫療法近2、3年嶄露頭角,本港正參與歐美及亞洲兩項大型的國際免疫療法研究,透過喚醒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外國研究初步顯示,每100名胃癌末期患者中,有30%至40%成功抑制腫瘤,惟仍在臨床研究。有醫生指,免疫療法針對PD-1、即腫瘤細胞用以瞞騙身體免疫系統的蛋白質,再令身體辨認到外來物,並以自身免疫系統攻擊。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621841886.jpg"}}{{/hket:inline-image}}

{{hket:inline-image name="pic01.jpg"}}{{/hket:inline-image}}

 

 

中醫治胃炎有效率達95%

都市人生活緊張,經常胃痛胃脹,長期不治理或演化成慢性胃炎。有大學中醫藥學院研究發現,中醫藥治療慢性胃炎效率逾6成,整體有效率更達95%。60多歲唐先生10年前不時胃脹,曾多次向西醫求診,但只獲開胃藥,2011年體重更一度下跌14磅,遂接受中醫治療,1年半後已無大礙,並戒宵夜、河粉、糯米飯等食物以防復發。

該中醫藥學院研究127名17至80歲、已確診慢性胃炎患者,並施以中藥及藥膳治療1星期至1年半,結果約15%患者完全痊癒,沒有相關徵狀,半年至1年內無復發;49%治療有效,不再感胃脹胃痛、半年至1年內無復發;另外31.5%治療有效,但半年至1年內曾復發,其中22名胃部有「腸上皮化生」,即胃癌前病變,逾95%治療有效。

研究人員表示,本港天氣濕熱,加上港人愛喝凍飲、吃生冷食物,工作壓力又大,更易引發慢性胃炎,建議市民飲食要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避免吃辛辣醃製食物。

{{hket:inline-image name="ThinkstockPhotos-639622808.jpg"}}{{/hket:inline-image}}

{{hket:inline-image name="pic02.jpg"}}{{/hket:inline-image}}

個案分享

染幽門菌 致腸化生

50歲的A女士沒有家族胃癌病史,她兩年前曾患幽門螺旋菌並痊癒,最近因胃部不適求診,發現胃的底部有類似腸組織,即「腸化生」,需加密胃鏡檢查,及早診斷癌前病變。

{{hket:inline-image name="pic03.jp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