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類種類繁多,部分營養價值亦不少。有中醫表示,菇類屬甘味食物,有補中益氣血和補胃等功效;但亦提醒菇類屬偏濕食物,脾胃濕滯人士應少食為妙。有營養師則稱,腎病患者、有痛風症及尿酸過高人士不宜食菇,而市民煮菇時也要留意烹調方法,以免流失營養或增加脂肪含量。
膳食纖維豐富 含抗氧化物
菇類是甚為普遍的食材之一,除廣受茹素人士歡迎,即使非素食者不少也愛吃,當中又以冬菇、秀珍菇、草菇、蘑菇和猴頭菇較受歡迎。
香港營養師學會認可營養師、「家營營養中心」營養師陳穎琪(Kritney)表示,冬菇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排便,也能助降低血膽固醇水平。此外,冬菇所含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是抗氧化劑,可對抗自由基對細胞的傷害,有助預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除了冬菇營養價值高,陳指草菇亦含有人體所須的必須胺基酸,可助人體生長及修補組織,而它所含的維他命,則有助提高身體抵抗力。此外,草菇中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腸道健康。至於西餐中常見的蘑菇,則含有多種維他命如A、B及礦物質如鉀、鐵等,它亦含麥角固醇(Ergosterol),經日光照射後會轉為維他命D2,進食後有助鈣質吸收,幫助鞏固骨骼健康。
在食用方法方面,菇類亦變化多端,如不少人打邊爐時愛食秀珍菇,猴頭菇則是煲湯的理想材料。陳穎琪稱,秀珍菇含有維他命B1、B2、C,及礦物質如鉀、鐵、鎂等,也含抗氧化物麥角硫因,有助抵抗身體有害自由基,延緩細胞衰老。猴頭菇則含有多醣體,可增強免疫系統,能抵抗細胞發炎,抑遏細胞病變,有助預防癌症。
菇類非中藥,但在中醫角度,它的功效亦不少。註冊中醫師曹瑋雯表示,菇類有補中益氣血和補胃等功效,如冬菇便可扶正補虛,健脾和胃和補氣益腎;秀珍菇則可驅風散寒,舒筋活絡;至於草菇和蘑菇,則分別有消熱解暑、化痰理氣的功效;猴頭菇就可增強身體免疫力,有抗癌作用。
患痛風腎病 有濕疹要慎吃
雖然食菇好處甚多,但陳穎琪稱,菇類食物有嘌呤(purine)成分,食後會經身體代謝成尿酸排出體外,故痛風症及尿酸過高人士應少吃,以免體內積聚過多尿酸引起不適。此外,菇類的鉀質含量高,腎病患者亦不宜食用。
她亦提醒,菇類用烚、風乾或煲湯方法烹調,菇中小量水溶性營養素(如維他命B)可能會流失於水中;此外,菇類食物易吸油,用油量較多的煎、炸方法亦可能會增加其脂肪含量,建議選擇用蒸、快炒等油用量低的烹調方法。
曹瑋雯則指,菇類屬發物,故濕疹患者、皮膚敏感者不宜;而菇類於潮濕環境下生長,亦屬偏濕食物,如身體偏濕者亦應避免多食,否則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她亦補充,磨菇和草菇屬偏寒涼食物,脾胃虛寒、怕冷和易腹瀉人士要慎食。
記者:蔡淑儀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