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研讀歷史的原因是以史為鑑,避免重蹈覆轍,但我們真的有汲取教訓,甚或明白歷史的真正意義嗎?哥倫比亞作家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被喻為作家中的作家,因不少著名作家也是他的讀者。他於1982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難得的是此後他仍創作不斷,寫出更多佳作如《獨裁者的秋天》等。
他於1967年發表小說《百年孤寂》被喻為是他畢生的代表作,奠定他的文壇地位。至今它已被繙譯成37種語言,全球總銷量超過3,000萬冊,連著名智利詩人聶魯達也盛讚它是繼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以後,最偉大的西班牙文作品。
《百年孤寂》講述布恩迪亞家族六代人,於虛構小鎮馬康多起起落落的故事。短短數百頁的故事,更是拉丁美洲滄桑百年的縮影。作品展示的孤寂,從小說裏眾多人物的狀況,至小說世界的本質也能看到。但除了孤寂以外,這部作品還有不少值得深入探討和深思之處。
《百年孤寂》的第一句︰「多年以後,布恩迪亞上校面對槍斃行刑隊,將會想起父親帶他去發現冰塊的那個遙遠下午。」它的開首特別,以致往後不少作家都不能自拔地以這句「多年以後」進行創作。它既穿越未來,也於當下回望過去,而且讀者更可從中看到作品的重心。馬奎斯一開始已挑戰讀者對歷史的看法。首先,敘述歷史不一定按時序直綫進行,整部《百年孤寂》不斷以事後孔明的角度預告,讓讀者以歷史後人的身份去閱讀歷史。另外,它更挑戰歷史的真實性,《百年孤寂》開首煞有介事的第一句「布恩迪亞上校面對槍斃行刑隊」,原來這片段往後並未發生,究竟真相如何,令讀者迷惑。第三,作者提出歷史的主觀性,冰塊早於人類出現以前已存在,但歷史語言從來以人類為中心。故此,時間的跳接、歷史的真實和主觀性在第一句經已呈現。
一部挑戰讀者的作品
此外,不少人認為《百年孤寂》是一部極具挑戰性的作品。因為布恩迪亞家族圖譜龐大,而人名以世襲形式重複出現,例如布恩迪亞Buendía、歐蘇拉Ursula、亞卡底奧Arcadio等等,令讀者容易混淆。而且人物之間的命運相似,比如衝動誤事、亂倫、偷情等情節不斷在六代人物中發生。作者希望藉此暗示歷史的相似及可重複性,以帶出讀者的責任、他們應當如何面對歷史等問題。
《百年孤寂》是一部魔幻寫實的作品,當中不乏想像力豐富且超乎現實的情節,但重點是故事仍有不少以事實為基礎的事件作為動力,比如︰哥倫比亞內戰、西班牙殖民時期、美國財團的經濟入侵等等,這些紮實的條件令作品歷久不衰,經得起時間的洗禮。事實上,拉丁美洲文學大爆炸後出現很多魔幻寫實作家,包括馬奎斯,原因與殖民不無關係。馬奎斯刻意用魔幻寫實方式,凸顯殖民與被殖民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呈現歷史的多個版本,從而探討歷史的複雜性和意義。
(本欄逢周五刊登)
(港台第一台《遇見文學》,逢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細讀優秀文學作品。)
編輯:林燕玲
美術:鄧建威
撰文:
李秋婷、黃念欣
港台第一台《遇見文學》逢周日晚上8時30分至9時,細讀優秀文學作品。
欄名: 遇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