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懷疑自己患上抑鬱症。」May來電說。
「為甚麼?」我問。
「因為我常常不開心,想哭又哭不出來。」
「看來你的確有點情緒困擾。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平素性情抑鬱寡歡者、年近更年期情緒不穩定的婦女,或平常容易被驚嚇的人,遇到刺激或長期壓力過大、心情低落,就容易發病。但是抑鬱症是精神病的一種,不是在電話中用三言兩語便能診斷出來。」
「中醫能處理情緒問題嗎?」
「情緒困擾並非現代人獨有的問題,中醫經典古籍早就有記載。情緒病在中醫屬情志病範疇。東漢時期已有記載情緒病的初期病徵。《傷寒雜病論》提到病人若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這時候已須處方中藥治療,及早處理。」
「我就是這樣!若不及時處理會怎樣?」May急問。
「若處理不善,病情繼續發展,可能會加重至『鬱證』和『狂證』等。顧名思義,『鬱證』表現主要為情志失常抑鬱,心情不舒,情緒不寧;『狂證』主要表現為精神錯亂,喧擾不寧,動而多怒,躁狂打罵。抑鬱太過則變成癲狂;反之,癲狂過後,會由實轉虛而發展成鬱症。」
「中醫如何治療情緒問題?」
「在中醫角度,肝在中醫五行中屬木,木喜條達,負責氣的流通,心情不好易致肝氣鬱結。所以情緒病首要疏肝。其次就是健脾胃。常常擔憂的人脾胃較虛弱,因為憂思傷脾。容易驚慌的人心陽及腎陽也不足。」
「都是吃中藥嗎?」
「在臨床上根據患者體內的陰陽失衡,除了內服中藥,針刺和艾灸也是好方法。」
「我的情況嚴重嗎?可以怎樣做?」
「如果情緒欠佳,可以飲甘麥大棗炒米茶。浮小麥性涼、味甘,入心經,能斂汗、益氣、除熱。甘草性平、味甘,入心、肺、脾、胃經,功效包括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其補氣、補陰和補血力較強。紅棗,即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效。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可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白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經,能補氣健脾、除煩渴、止瀉痢。白米經炒後,可加強和中納食,清肺開胃的功用。」
「我立即去買材料!」May急不及待說。
「且慢。心病還須心藥醫。情緒困擾者當中一定有心結,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如果不處理,就算吃了藥,情況稍為改善也不能根治。還是百忙中抽個時間見個面吧。」我說。
「好,下星期來診所找你。」
「多曬太陽心情也會好一點。趁這幾天有陽光,中午時出去逛逛。」我補充道。
甘麥大棗炒米茶(約兩杯分量)
材料︰浮小麥五錢、炙甘草五錢、紅棗五粒、生薑兩片、白米適量。
製法︰一、先把白米洗淨,用布或廚房紙吸乾水份。
二、再把白米炒至微黃色後備用。
三、把浮小麥、炙甘草、紅棗和生薑加水煲滾。
四、水滾後泡炒米茶。
注意︰此為保健茶飲,不能代替正式的中藥針灸治療。若懷疑自己患上情緒病如抑鬱症,請向註冊中醫師求診。
原文轉載自etnet《經濟通》
(本欄逢周四見報)
撰文:
陳沛思
註冊中醫,分享中醫養生之道及鼓勵母乳餵哺。
欄名: 食療新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