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利安人的智慧

發佈時間: 2014/01/27

五千年前,佔領了印度的雅利安人,崇拜各種自然力量,包括太陽、雨和風等,稱三十三天。婆羅門祭司歌頌諸神,結成《吠陀經》,梵文Veda即智慧之意。演變到後來,多神崇拜成為一神,最早期的《梨俱吠陀》說:「本來只是一神,聖人卻給不同的名字。」雅利安人統治階級最後將一神論發展成為「原人論」,正式開始四個種姓的社會制度,使不平等合理化,以方便自己統治國家。

種姓的第二級:剎帝利是傳統的王公將相、戰士,現代的大商人。這個村莊有八百人屬於剎帝利,他們的地位雖然比婆羅門低,但比婆羅門更為富有,大鐵閘、庭院深深,獨立的豪宅,門口泊有私家車,鐵閘上刻有刀槍劍,代表祖先是戰士!

就算窮一點的也有兩層樓房,門上用藍色油漆寫了一行字。問導遊,才知道是新娘新郎的名字!向村民宣布他們結婚的消息!村口唯一的紀念品商店,也是剎帝利所開。村長也是剎帝利,他的門口鋪的不是實用的牛糞,而是豪華的雲石!剎帝利的神廟供濕婆,但僧侶一定要是婆羅門。而最著名的剎帝利,當然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了。

地上有一個女人在用陶土埋首做油燈,根據導遊的介紹,她就是第三層的種姓:吠舍(Vaisya)。他們都是小商人或手工從業者,如門口畫有木條,代表他是木工,「木匠大多姓Vishkama,做油燈的這個女人一定姓Prejapadeep。每個人出生時,已經由『姓』決定了他的職業和地位。」導遊根本不用問那個女人就已知道她姓甚麼。

問導遊姓甚麼?他叫Behari Batel,「這個姓氏的人都是做導遊的嗎?」他笑說:「種姓的年代並沒有導遊這個職業!我父親是個小商人。」

撰文: 項明生 智傲集團CEO, 旅遊作家
欄名: 明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