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作育英才

發佈時間: 2017/02/08

每所學校都說要為社會作育英才,但這不應該是基礎教育的主要目標。如果學校都想將每個學生培養成社會精英,就會使基礎教育墮入和教育意義背道而馳的瘋狂失控狀態——盲目追逐更快更深的課程,只關顧那些有天份的少數,對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困難和需要視若無睹,正如現今的中小學教育。

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並不是要成為某種工具或手段,也不是為了以後要更好地服務社會上某個業界、某家公司或某個老闆。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是要成為他自己,成為那個他所能成為的最好的自己,那個在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好的自己。

這個最好的自己,肯定不是人人都一樣,就算是同樣的範疇,也肯定不會人人都是同一個程度。當然,也許會有一兩個學生的最好自己是成為世界偉人或諾獎得主,也許會有少數學生的最好自己是成為名流富豪、社會精英,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那個最好的自己只是擁有一份正常的工作,能踏實地生活,照顧好父母和妻兒,能結交幾個知心朋友,找到一兩種嗜好和興趣。他的內心時而會湧起年輕時的夢想,也會在可能的條件下盡情追求這個夢想,求得時他快意滿足,求不得時他也會樂觀隨緣……

基礎教育不是為少數優才生而設。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才是我們基礎教育應該追求的目標。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陳葒 慈善教育機構「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前中學校長‧青少年及兒童文學作家
欄名: 道是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