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牛熊證等於借孖展炒股

發佈時間: 2015/04/10

昨日我跟姊妹Wincy談到,牛熊證跟認購認沽輪有兩個主要分別,一是牛熊證全屬價內證,二是牛熊證都有一個強制收回機制。當她聽到,牛熊證全屬價內證的時候,她的下意識便想到,當中一定有些蹺妙。

「因為我剛剛想到,妳不是跟我說,如果我對指數或者某隻股票的後市有強烈看法,最後還是選一些價外的認股證,這樣做,如果看中了,該股證的升幅會更高。但如是價內證的話,豈不是減低了槓桿作用?換句話說,價外證應該是有一定作用的。」

引伸波幅收窄 不升反跌

「妳的想法沒錯。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我也曾指出,如兩隻認購證或認沽證的條款一樣,引伸波幅較高的一隻,其實代表較貴的一隻。意思是,過去炒窩輪的人士,都會認為發行商不公平,因引伸波幅有部分是每家發行商基於自己的假設而計算出來的,即是『斷估』的,雖然一方面有機會提高股證的回報,但萬一市況逆轉,引伸波幅大幅收窄時,妳也可能聽過,明明正股是上升的,但某些認購證卻不升反跌,原因就是該認股證的引伸波幅收窄,即使正股股價上升,也不能彌補引伸波幅收窄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牛熊證在設計上改為價內證,便再沒有引伸波幅的『爭議』,即是再沒有『想像』空間了。理論上,正股升跌多少,該牛熊證就會跟着升跌多少。」或許我說得比較深,Wincy已皺起眉頭了。

「妳剛才說的可能深了一點,我似明非明。但我想問,不是所有股證,包括牛熊證在內,都有槓桿作用嗎?為甚麼妳說,牛熊證會是正股升跌多少,就跟着升跌多少?」

「我明白妳的意思。其實,牛熊證也有槓桿的,但主要來自她本身的槓桿,而不是引伸波幅,因買牛熊證,就像以孖展形式買入正股一樣。」說到這裏,Wincy又馬上雀躍起來。

「這點有趣呢!可以再解釋一下嗎?」

「是這樣的,如某正股是10元的話,她有一隻牛證是2元。假設一份牛證換一股正股(實際上,市場絕大部分牛熊證都是100換一,或着更高換股比率),妳是不是以2元的價格便間接持有10元的資產?槓桿比就是5倍,這一點跟窩輪一樣,但牛熊證再沒有實際槓桿比,因它的對冲值都是大約等於1,也即是說,如正股升跌1%,牛熊證便會升跌5%。」

「但為甚麼妳說是等於造孖展呢?」

「哦,妳用2元便可間接持有10元的資產,這不是等於妳付了20%按金,便可以持有,或分享正股的升跌幅,這不是等於造了孖展一樣嗎?」

「哦,又好像是呢!」

「而且,這一點也解釋了為甚麼會有強制收回機制。」

「是嗎?」

按槓桿比計算 可強制斬倉

「是呀!因為妳只付了20%按金,如果妳買的正股已經損失了20%,經紀行是不是有權替妳斬倉呢?其實,強制收回,其實就等於強制斬倉!」

「哦,妳這樣說,我又好像清楚多了!」

「但作為投資初哥,我們應該選牛熊證還是窩輪呢?」

「這個問題也不易答,但整體上,牛熊證是比較適合初哥的,因為它相對簡單易明,妳就當自己是以孖展形式買一隻正股便可,只不過,要留心它有一個強制收回的價格水平。不過,現時香港市場中,成交較活躍的牛熊證,都是指數證,個別股票的牛熊證,交投不及窩輪,所以,這也是值得注意的!」

tong_lydia223@yahoo.com.au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