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慎防奪命殺手慢阻肺病 患者積極治療助控病情及減醫療負擔

發佈時間: 2025/10/20

{{hket:inline-image name="b.jpg"}}{{/hket:inline-image}}

▲(左)呼吸系統科專科郭宏駿醫生;香港哮喘會主席陳永佳先生;慢阻肺病患者盧先生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無法治癒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氣道長期發炎及氣流受阻,出現氣喘、喘鳴、咳嗽等症狀。有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指,每一次急性發作都會令肺功能出現不可逆的倒退,同時加速病情惡化,並大幅提高急症求醫、入院及死亡風險,更對公共醫療構成沉重壓力。因此,患者預防發作及穩控病情刻不容緩。

為本港第九大致命殺手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2024年最新數據,包括慢阻肺病在內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已位列本港主要死因的第九名。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呼吸系統科專科郭宏駿醫生指出,患者的症狀會隨時間加劇,早期或僅在運動時感到氣促,後期則可能連日常活動也感吃力。嚴重患者或因長期氣喘而需依賴氧氣治療,並可能需坐輪椅或長期臥床,生活質素大受影響。

急性發作增入院及逾十二億醫療負擔
急性發作往往由呼吸道感染誘發,這不僅侵蝕患者健康,亦會加重醫療負擔。郭醫生引述本地研究指,在為期三年的觀察中,共有11,465名患者因急性發作入院,累計25,053次住院,涉及醫療開支逾港幣12.59億元。數據反映,單是急性發作已對醫療系統造成巨大負擔,顯示穩控病情及預防發作的治療迫切性。

減低發作為治療關鍵之一
目前治療目標以紓緩症狀及延緩肺功能惡化為主。藥物大致分為救急藥物及預防病發藥物兩類,前者用於發作時迅速紓緩症狀;後者則用於日常控制病情。即便如此,早前本港調查顯示,逾半數受訪患者未能達至理想控制,需反覆求診或住院,反映實際病情管理仍具挑戰。而三至四成的慢阻肺病患者屬二型炎症,患者發作風險較高,宜及早採取針對性措施。

近年,新型生物製劑為二型炎症患者帶來新希望,治療可針對性地抑制二型炎症反應。醫學研究顯示,生物製劑能降低嚴重發作及首次嚴重發作的風險約四成,同時能提升肺功能及患者生活質素,為此類患者提供另一治療選擇。

除了藥物,全面的疾病管理同樣關鍵。香港哮喘會主席陳永佳提醒,戒煙是減緩病情惡化的首要步驟。此外,為減低感染誘發發作的風險,建議患者每年接種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提升自身保護力。

現年72歲的盧先生,自年輕起便有吸煙習慣,最嚴重時每天吸近三包煙。二十多年前確診慢阻肺病,更出現肺積水,肺功能僅餘約四分之三。病情影響下,他外出多依賴乘車代步,及盡量減少體力勞動,以免誘發不適。為防止急性發作損害健康,盧先生嚴格遵從醫囑,積極配合治療,亦於2023年起成功戒煙,現時病情已大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