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陳偉思醫生——醫者之心探索攝影世界

發佈時間: 2025/09/23

行醫與攝影,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領域,卻都講求精準——行醫需要準確的判斷,攝影則要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行醫40載的陳偉思醫生,將這份精準的堅持從診所帶到攝影世界。在早前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的《拍好香港 放眼世界》攝影展中,她的作品展現出醫者對生命的關注,以及攝影師對美的追求。

一次南美洲之旅成為陳醫生與攝影結緣的轉捩點。在2016年的南美旅程中,因時差而早醒的陳醫生推開窗簾後被眼前景象震撼。「一望無際的天際線正上演著雲彩的變幻,從橙黃到火紅,整個天空不斷變化。這種景象與香港完全不同,大海與天空相接的地方,呈現出令人屏息的美。」那一刻,她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奧妙,瞬間的美景,讓她萌生了要用相機記錄下來,作為日後美好回憶的念頭。

追逐晨光 展開人生新章

「那時候,我的器材很簡單,鏡頭焦距既不夠廣也不夠長,但我內心的興奮卻是無法抑制的。」陳醫生回憶道,那次之後,她不時會跟同樣喜歡攝影的丈夫和朋友,到世界各地旅行拍攝。為了捕捉最美的光影,大家會在清晨4、5時起床,等待日出的來臨。「以往旅行可能睡到太陽出來,吃完早餐才悠閒地出發。現在為了拍攝,會刻意選擇最佳的時間點。這種體驗讓我發現,即使不拍照,單純欣賞日出日落的過程也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陳醫生坦言,能在這個年紀培養出新興趣,多少也與家庭壓力驟減有關。「那時候,我最小的兒子亦上了大學,他們都長大獨立了,我才真正有時間給自己。」她笑言在專注工作和照顧孩子的年代,連看日出這樣簡單的事也十分奢侈。「真的很久沒有去太平山看日出,也沒有去過飛鵝山。那段時間,除了工作就是照顧家庭,根本沒有機會靜下來欣賞風景。」

  • {{hket:inline-image name="pic1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4.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1.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5.pn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3.png"}}{{/hket:inline-image}}

從零開始  勇敢踏上學習之路

最初,陳醫生只是在旅行時隨興拍攝,後來才從基本功開始,認真學習攝影技巧,特別在疫情期間,當外出旅行變得困難,陳醫生將攝影重心轉向微觀世界。她添置微距鏡頭,開始在家中和公園拍攝花卉和小生物。「拍攝了數張小生物,就被牠們深深吸引。原來微距鏡頭下的昆蟲,不但顏色鮮艷,結構獨特,而且儀態美妙,生動有趣。」

在早前舉辦的《拍好香港 放眼世界》攝影展中,陳醫生展出的微距作品特別引人注目。這些作品捕捉了自然界最細膩的瞬間,但拍攝過程卻考驗着攝影師的耐性。「微距攝影充滿著挑戰。」陳醫生解釋說:「每個拍攝對象都帶著變數——小昆蟲一眨眼就會爬走;花草會隨風擺動,難以靜止;水珠更是難以掌控,因為轉眼間就會滑下來。要在這些變數中找到完美的構圖,需要無比的耐心和堅持。」

這種對完美的追求,與陳醫生行醫時的態度如出一轍。「拍攝時常常要守候同一個位置數小時,等待各種元素都達至完美的平衡。每一滴水珠的位置、大小、折射的光線都必須恰到好處,這需要反覆嘗試和調整。」

在醫學界,顯微鏡有助我們窺探科學或病理,而化身攝影家,微距鏡頭則為我們呈現出難以肉眼所見到的精彩微小世界。在微距鏡頭下,一片葉子或一朵花都成為了浩瀚的世界。露珠中折射的陽光、昆蟲翅膀上的細緻紋路、花瓣上的細小絨毛,這些平日裡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在陳醫生細心的等待和精準的捕捉下,呈現出令人驚歎的美感。

「有時候為了一個小小的場景,可能要等上大半天,或是連續嘗試好幾天。但當最終拍到理想的作品時,所有的等待和付出都變得值得。這種感覺,就像成功幫助病人一樣令人欣慰。」2021年,陳醫生更憑著這組微距相片,成功考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高級院士(Fellowship of the 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 FRPS。她期盼透過這些不為肉眼所看到的微小世界,喚起人們對自然、對生物多樣性的珍惜,並學習以新的角度欣賞身邊的小生命。

超越極限  以熱情戰勝疲倦

從遠方風景到微觀世界,回顧個人的攝影歷程,陳醫生直言曾面對不少挑戰,其中最大的困難是體力負擔。「我早年曾有腰患問題,曾經痛到連床也起不來。當醫生時,光是腰間掛着診所的多條鑰匙已令我困擾,但攝影的熱情驅使我突破體能限制,我甚至買了重型的旗艦相機,背著同樣很重的長鏡到南極拍攝。在雪地上跋涉,一步一個腳印,如果沒有熱情,根本無法堅持。」

攝影不僅成為了陳醫生工作以外的寄託,更開闊了她的視野,嘗試從另一角度認識世界。「還記得有次到成都旅行,當時我們偶然發現一個燒窯的地方。工人們在濃煙密布中工作,沒有任何防護裝備,只穿著簡單的衣物。事後得知他們從早上8點工作到下午6、7時。試問誰會意識到在2020年這樣的現代社會,還有人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工作。這實在令人感觸良多。」這組偶然拍攝的照片最終助她取得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院士資格。「一張照片可以讓世界知道某些現況,甚至推動改變,這是很有意義的事。」

陳醫生對攝影的堅持除了展現在她對瞬間的捕捉,從她孜孜不倦地學習,以至參與各類攝影比賽和認證,更可見到她努力不懈的追求精神。「只要抱著學習者的心態,考試和參賽不僅是檢驗自己的機會,更是提升水平的重要途徑。」

陳醫生認為,行醫與攝影有着不少相同之處。「醫學不斷進步,攝影技術也在日新月異,只有保持學習的心態才能與時俱進。」她補充,攝影與行醫一樣需要耐心、專注和追求完美的精神。憑藉這份精神,陳醫生不只取得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高級院士(FRPS),更獲美國攝影學會世界十傑(Top 10,Photograph Society of America, PSA)、國際攝影藝術聯盟全球最佳獎(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hotographic Ast, FIAP)等殊榮,目前她更擔任中國香港女攝影家協會執行會長,盡顯巾幗不讓鬚眉。

除了獲得專業的認可,拓闊觀賞者的眼界,陳醫生的作品更發揮著療癒的力量。她的照片曾被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收藏展示。「有部分病人看到照片後反映心情變好,有些更表示獲得正能量。這些回饋讓我感到特別欣慰。」她認為,色彩對人的情緒有重要影響:「我喜歡拍攝充滿色彩的題材,例如美麗的顏色往往能給人帶來愉快的感受。期望日後有更多機會在不同醫院展出作品,為使用者帶來更多正能量。

退而不休  繼續追尋攝影夢

今年正式退休的陳醫生,行程依然排得滿滿。她除了繼續追求自己熱愛的攝影題材,亦期望能以個人經驗幫助更多人。她透露,目前正擔任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的委員,協助推廣藝術活動,同時身兼多個團體如崇德社、蒲公英藝術學院的委員,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此外,陳醫生日前獲國際攝影藝術聯盟旗下,由全球現職及退休醫護人員組成的International Medical Photographers Club(IMPC)委任為香港區代表,協助該會在香港處理會務工作,以及在本港醫護界推廣攝影。她直言獲此殊榮實乃榮幸,未來會思考如何以有趣的方式並以不同渠道,向醫護人員推廣攝影,讓更多醫護人員以至大眾體會攝影的樂趣,用作品療癒人心。

「做任何事都需要熱情,這份熱情能讓你克服困難,突破自己的限制。」從醫者到攝影師的轉變,展現了陳醫生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卓越的決心。在她的鏡頭下,無論是壯麗的自然景觀,還是細微的生命百態,都被賦予了獨特的意義和溫度。她的經歷證明,只要保持好奇心和學習的熱情,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