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新式生物製劑起效快 難治性銀屑病患者終可告別漫長等待

發佈時間: 2025/10/09

{{hket:inline-image name="3.jpg"}}{{/hket:inline-image}}

銀屑病屬於慢性免疫系統疾病,長久以來被視為頑固難纏的皮膚病,患者不但要忍受皮膚反覆脫屑、發炎帶來的不適,對於病灶集中於頭皮、指甲、手掌或腳掌等位置的「難治性銀屑病」患者而言,此病帶來的困擾更大。傳統治療對這些部位的成效往往有限,加上患處難以遮掩,直接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令患者慨歎距離康復還有漫漫長路。

傳統治療成效不彰

因應銀屑病的嚴重程度,有不同的治療方案,對於症狀輕微的患者,醫生通常會先處方外用類固醇藥膏或紫外光燈進行治療,但這些治療存在不少限制,皮膚科專科陳湧醫生解釋,雖然部分患者在塗抹藥膏 1至2 週內可見改善,但此治療始終需要患者長時間堅持塗抹,加上大面積塗抹耗時費力,或致患者依從性較低。而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亦會導致皮膚變薄、藥效遞減。而紫外光燈治療雖能改善部分皮膚上的紅色斑塊,然而對於頭皮、指甲、手掌及腳掌等「難治性部位」,治療效果則受到限制。陳醫生指出:「因為頭皮上有頭髮遮蓋,紫外光燈未能直接照射病灶,加上患者需每星期到診所進行2至3次療程,對於上班族或學生而言難以長期實行。」

至於症狀屬中度至嚴重的患者,醫生會處方口服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緩解病情。前者雖能控制病情,但由於其機制透過無差別抑制免疫系統以緩解病情,或增加肝腎功能受損及抵抗力減弱的機會,甚至增加感染風險。

生物製劑助重拾自信

一名30多歲的女士長期受到銀屑病困擾,一直透過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以穩定病情。然而隨著工作升職的壓力,病情急劇惡化,導致頭皮和指甲多處亦受影響,手指甲甚至嚴重變形。手指甲變形令她難以自然應對客戶,擔心其形象會大受影響,因此她轉用生物製劑治療。症狀於數週內便獲得明顯改善,亦不再害怕於他人面前展露指甲。

{{hket:inline-image name="iStock-1354562475.jpg"}}{{/hket:inline-image}}

新式生物製劑精準針對關鍵發炎因子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除了過往只針對白介素17A 及白介素23的傳統生物製劑外,近年亦有新式生物製劑透過同時針對白介素17A 及白介素17F兩種關鍵發炎因子,進行更針對性的抑制。由於生物製劑只抑制與銀屑病相關的發炎因子,安全性較高之餘,亦不會因而削弱自身免疫功能。而現時新式生物製劑同步抑制兩種發炎因子,緩解身體及皮膚的炎症反應,尤其對於難治性部位的療效更顯著。而亦有研究顯示,超過九成患者接受治療後4週內症狀已有明顯改善,亦有部分患者治療後1至2週內,皮膚明顯減少脫屑和紅斑。陳醫生表示: 「若治療需數月才能見效,不少患者會失去信心,甚至放棄治療。但如果治療起效時間能加快,患者會更願意持續接受治療。」

銀屑病並非單純皮膚問題,若指甲受到影響,患者罹患銀屑病關節炎的風險更高,同時患者出現高血壓、糖尿病等共病的機率亦會顯著上升。因此患者應持續接受治療,除了改善皮膚狀況,更有助降低長遠健康風險。

以上資訊由陳湧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