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椎間盤突出 脊椎狹窄症 損活動能力
腰椎受傷 延誤治療恐難走路

發佈時間: 2025/08/07

坐姿不良、久坐容易增加腰椎負擔,導致腰背痛,甚或引發椎間盤突出或脊椎狹窄症。事實上,這兩種腰椎疾病在本港很常見,前者以年輕患者為多,多由外力撞擊、運動創傷、不良姿勢等因素引發;後者則好發於長者身上,多與脊椎退化有關,導致椎管漸漸收窄。一旦壓迫神經線,除了出現痺痛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致大小便困難,甚至需動手術。

椎間盤突出患者較年輕

{{hket:inline-image name="shutterstock_2533937235.jpg"}}{{/hket:inline-image}}

椎間盤是位於脊骨之間的軟骨組織,富有水分及彈性,猶如「咕𠱸」般作緩衝,可讓脊椎靈活轉動、屈曲、伸直。椎間盤中央是啫喱狀的髓核,被厚厚的纖維組織包圍。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骨科顧問醫生張浩然醫生指出,當椎間盤的纖維環出現急性撕裂,令髓核突出,壓迫周圍的神經線的話,可致坐骨神經痛、走路疼痛及困難、下肢乏力。臨床較常見的情況是,髓核不健康,纖維組織破損,再加外力衝擊,令髓核突出,形成椎間盤突出,個案亦以急性居多,患者通常較年輕。

何謂脊椎狹窄症呢?張醫生則說,其症狀與椎間盤突出相似,惟兩者最大的分別是,椎管是漸漸收窄的,屬於慢性疾病,勞損、退化、骨刺增生為主要誘發因素︰「這與年紀增長有關,較常見的症狀是神經線麻痺、走路時因疼痛需要停下來,嚴重時雙腳乏力。」他補充,雖然患者通常較年長,但亦有人因為遺傳因素,20多歲脊椎已開始退化,增加患脊椎狹窄症的風險。

神經線斷裂或無法復原

張醫生呼籲患者病向淺中醫,若延誤治療,導致神經線斷裂、身體乏力,則無法修復。確診椎間盤突出,但無壓迫大神經線的話,一般會採取保守治療,即藥物治療(如消炎止痛藥)及物理治療。若病情無好轉,或出現嚴重症狀(如大小便功能受損),又或是接受磁力共振掃描後,發現突出物較大的話,則需考慮動手術,例如椎間盤神經減壓術。

經診斷後,若發現是伴隨骨刺的典型脊椎狹窄症,或是脊椎狹窄伴隨椎體錯位,導致壓迫神經線的話,則未必適合採取保守治療。嚴重收窄、錯位的患者,或需考慮動手術。張醫生指,現時大部分腰椎手術也可選擇微創手術,傷口小、創傷性低,且恢復較快。

張醫生提醒大眾,預防是最重要的,要格外小心保護腰部。他指出,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症除了與遺傳有關,不良生活習慣,譬如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久坐、經常搬重物等因素,也會增加腰椎的負擔,有機會引發腰椎疾病。

{{hket:inline-image name="Wh.jpeg"}}{{/hket:inline-image}}

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骨科顧問醫生張浩然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