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癌症患者生蛇風險高 易有後遺症 及早注射疫苗 減徵狀困擾

發佈時間: 2025/07/21

人體免疫力轉弱,可能誘發俗稱「生蛇」的帶狀皰疹,癌症患者尤其高危,不容忽視。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宇聰醫生表示,癌症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身體免疫力可能會下降,容易出現「生蛇」。然而,臨床上不少病人會忽略「生蛇」症狀,甚至誤當為癌症引起痛症或治療反應,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期,提醒癌症病人有任何懷疑應及早求醫,注射疫苗是有效預防生蛇方法。

帶狀疱疹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當水痘徵狀痊癒後,病毒仍會潛伏在神經細胞內。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會重新活化,沿著神經線侵入皮膚,引發生蛇徵狀。根據推算,本港約3人便有1人曾感患水痘。生蛇多見於50歲或以上人士身上,年紀越大,生蛇風險亦越大,估計與免疫力下降有關。

癌症患者生蛇風險比一般人高
澳洲曾有研究發現,癌症患者生蛇風險比一般人增加4成,以血科癌症風險最高,為沒有癌症人士的3倍,而患實體腫瘤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發病風險也高3成。李醫生指出,癌症患者身體虛弱,免疫力比正常人低,故較易生蛇。淋巴癌、血癌等血科癌症病人,因病情會干擾白血球運作,抑壓帶狀疱疹病毒的能力也較差。此外,化療、免疫治療等都會進一步削弱免疫系統,增加患生蛇風險,甚至令病情較嚴重。

癌症患者若生蛇,痛楚及水泡維持的時間會較長,水泡一般多於7日。神經損傷程度也較嚴重,有機會出現神經痛後遺症。如處理不當更會增加傷口出現細菌感染風險,不容忽視。

把握黃金治療期 及早介入
及早發現與介入,是防上生蛇徵狀惡化的關鍵,若能於發病後72小時內服用口服抗病毒藥,可縮短生蛇出水泡的日子及減輕痛楚。若無及早診治,或會增加後遺神經痛、腦炎、甚至面癱等風險。

曾有70歲癌症患者出現骨痛症狀,一直以為是癌症肺轉移引起的表現,無察覺原來是生蛇症狀,直至開始出水泡才求醫,最終確診生蛇,但已錯過病發首72小時內服藥的黃金期,影響康復情況。李醫生建議任何人士有疑似生蛇症狀,都應及早求醫。

要預防生蛇,一般建議癌症患者,在開始化療的療程前,先接種「蛇針」(預防疫苗),減低因化療期間所導致免疫系統低和生蛇的風險。李醫生建議患者可諮詢醫生意見,了解是否適合注射疫苗及當中注意事項。此外,患者日常要確保從均衡飲食中攝取足夠營養,若缺乏胃口,可少食多餐和服用營養奶粉。維持充足休息及適當管理壓力,有助提升免疫力及預防生蛇。

高危及50+人士宜接種疫苗    
近年醫學界提倡高危群組可接種生蛇疫苗,藉此減低發病的嚴重程度及減少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並減輕後遺神經痛帶來的痛楚。50歲以上、及18歲或以上高風險人士即可接種。美國疾控中心(CDC)同樣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以及19歲或以上免疫力低人士,均建議接種新一代重組疫苗。重組疫苗為非活抗原疫苗,需要接種2劑疫苗,免疫系統弱的人,兩劑可相隔1個月時間注射,保護期長達至少 11 年,整體保護率接近87.7%。相比起舊有疫苗,由於舊疫苗屬活體疫苗,有機會出現輕微生蛇現象,故免疫功能不足人士不宜接種舊疫苗,新一代重組疫苗則無以上限制。

李醫生最後提醒,預防及治療生蛇有不同方案,各有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