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陰道異常出血 需提防子宮內膜癌先兆

發佈時間: 2025/03/28

{{hket:inline-image name="01.jpeg"}}{{/hket:inline-image}}

(左起)楊美雲醫生、患者Frances。

陰道異常出血,女性可能會以為更年期問題,不過,有醫生提醒女士切勿輕視症狀,因可能是患有子宮內膜癌的先兆。醫生解釋,子宮體為女性生殖系統,由內膜及肌肉外層所組成,如果子宮內膜若出現腫瘤,就可歸類為子宮內膜癌。據本港數據顯示,子宮體癌的發病率為女性常見癌症中第四位,當中子宮內膜癌為最常見的類別。

香港防癌會改善癌病人基金委員會主席楊美雲醫生指,子宮內膜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未停經女士的主要表現為陰道異常出血,例如經期長而頻密、月經之間出血、停經後出血,這些情況容易被女士誤作月經紊亂而被忽略;至於停經後的女士則有可能出現陰道異常分泌,若於更年期前後出現,亦有可能被女士們忽略而未有及早求醫。

部份女士往往在隨著病情惡化,出現一些較明顯的症狀,例如性交或小便時骨盤疼痛、下腹出現硬塊、大便習慣異常、陰道排出膿血等才求醫,這些往往反映病情已至中、後期,亦即癌細胞已擴散至子宮以外的地方,影響到附近組織,甚至其他遠端器官。

患者:初時以為更年期
現年約50歲的Frances,在2022年出現不正常出血,初時曾以為更年期症狀,未有及時處理。但由於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她其後求醫及接受活組織抽取檢查,並確診患上子宮內膜癌。她指,當時在二月接受子宮切除術,術後接受進一步檢查,發現癌細胞沒有擴散的情況,故沒有接受電療,康復後亦重返職場。

但在同年年中,因腹痛再次求醫,發現癌症復發,需要接受化療及電療。直至去年年初,Frances經恆常檢查再度發現復發,肝臟出現腫瘤,她隨後接受免疫治療結合化療,目前情況穩定。不過,由於現用的免疫治療藥物屬自費藥物,需要每3至6周治療,加上沒有其他藥物資助。Frances直言,雖然是小康之家,但也帶來龐大的經濟壓力。直至去年9月,她經醫院社工轉介,參加香港防癌會的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獲得資助,從而紓解龐大的經濟壓力。

約三成具有基因變異dMMR
楊醫生指,約三成子宮內膜癌患者具有基因變異dMMR,這類基因變異由基因錯配修復缺陷/微衛星不穩性高(dMMR/ MSI-H)引致。有研究指出,晚期dMMR/MSI-H患者使用免疫治療結合化療能降低病情惡化或死亡風險,現時已有多個學會及指南已將「免疫治療結合化療」列入晚期子宮內膜癌的一線治療建議,本港亦已跟隨指引納入為標準治療。

除了dMMR子宮內膜癌患者,現時有多個國際大型研究亦發現,免疫治療同樣可用於其餘七成MMR錯配修復機制正常的子宮內膜癌患者身上,而且成效同樣理想,同時更有不少研究持續進行中。

有見癌症患者面對持續的財政重擔,香港防癌會助醫計劃將dMMR子宮內膜癌納入何鴻超教授紀念助醫計劃,鼓勵相關患者及早接受免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