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由「有線」到「無線」 心臟起搏器 調節心律 心跳不再慢

發佈時間: 2025/02/25

年紀大,身體機能難免退化,連心跳功能也可能受到影響,一旦心跳過慢,就會有健康風險。隨著心臟起搏器面世,由以往電線連接的儀器,到今天沒有線路、能夠更換的微型裝置,為不少心跳過慢患者解困。惟醫生提醒,心跳過慢往往突然發生,最重要是盡早識別病情,盡早求診。

人的心跳每分鐘大約六十至一百次,少於六十次可視之為心跳過慢。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心臟科專科馮永康醫生指出,心跳過慢多與年紀增長有關,特別是控制心跳頻率的心臟細胞「竇房結」,一旦失靈,有機會造成心室傳導阻滯,亦即電流訊號無法傳達至心室,以致心跳變慢,屆時心臟就無法規律地將血液傳輸全身,繼而引起頭暈及呼吸困難等症狀,甚至有猝死風險。

{{hket:inline-image name="01.jpg"}}{{/hket:inline-image}}

無線起搏器 特別設計緊扣心室

馮醫生提醒,心律問題未必持續性出現,心跳或會突然變得緩慢,若然引起以上提及的病徵,就應及早求醫,透過植入心臟起搏器,有望回復正常心律。傳統上,心臟起搏器是一個有線的裝置,只需在患者鎖骨底下開一個傷口,經導管把電線放入血管並植入心臟內壁,然後再將起搏器安置於左胸皮下或肌肉層便可。
不過,這類心臟起搏器未必適合所有心跳過慢患者。馮醫生舉例,體型瘦小或脂肪量較少人士,有機會在安置儀器後傷口爆裂並引致感染;一些洗腎患者亦因治療需要而保留靜脈,就不適合植入這類心臟起搏器,取而代之,是不再使用電線的無線心臟起搏器。

馮醫生說,無線心臟起搏器的體積變得細小,不再經由胸口靜脈,而是改在大腿靜脈經心房及心室到達心臟,特點是儀器設有倒鈎,可以緊扣心室肌肉,並可因應患者日常活動而調節心跳頻率。不過,當電池在一定時間後耗盡,這個心臟起搏器就無法被取出,需要額外裝設另一心臟起搏器。

新型起搏器 可植入心房及心室

而第二代心臟起搏器就針對了這個問題而作出改善。馮醫生稱,新型心臟起搏器使用螺絲狀物體緊扣心臟,透過特殊工具可以將它繫著及解開,更換時,只要像扭螺絲般將其鬆開便可。此外,這種心臟起搏器有著兩個裝置,能夠植入心室及心房,兩者可以互相溝通及相互調節,形成正常心跳頻率,也不受外界干擾。至於哪些患者適合植入這類心臟起搏器,他指必須視乎患者病情及身體狀況而定。
由於心律問題不是定時定候發生,馮醫生鼓勵高危人士,例如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停經婦女及長者,不妨配戴能監察心跳及提供心電圖記錄的智能手錶,以記錄每日心跳,從而盡早識別病情。

馮醫生提醒,治療心跳過慢有不同方案,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自己的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DR.jpeg"}}{{/hket:inline-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