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兒童階段成功減肥 可大大減低糖尿及心血管病風險 醫生籲家長以身作則  有需要時可接受藥物或手術治療

發佈時間: 2024/08/23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兒童肥胖問題亦越趨嚴重。在香港,平均約每五名兒童中就有一人屬於肥胖,數字在疫情期間更是大幅上升。根據衞生署的普查發現,小學生和中學生的超重比例分別達21%和22%,升幅較疫情前高兩至三個百分點。有醫生指出,持續肥胖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早接受體重管理控制體重,在小童階段成功減肥的話,可以大大降低長大後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甚至或可完全避免。醫生呼籲家長定期為子女測量身高體重、關注子女的發育情況,並應以身作則養成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才能為兒童帶來正面影響,減低子女體重反彈的機會。

要避免肥胖,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兒童肥胖。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現亦任職於港怡醫院的兒科專科醫生施頴珊表示,衞生署發布了新的香港2020生長圖表,使用BMI(體重指數)來判斷兒童是否超重或肥胖,政府亦已於2024年四月宣布,公立醫療系統、母嬰健康院和學生健康服務中心等都會陸續統一採用這個涵蓋新參考數值和定義的新生長圖表,作為更合適的工具以評估和監察兒童及青少年的生長標準。

新的生長圖表由九條百分位線構成,分別是99.6th、98th、91st、75th、50th、25th、9th、2nd及0.4th。對於0-5歲兒童,BMI大於99.6百分位會被界定為肥胖,98-99.6百分位為超重;而對於5-18歲兒童,BMI大於98百分位為肥胖,91-98百分位為超重。(可參考衞生署的兒童健康紀錄──生長圖表:https://www.dh.gov.hk/english/useful/useful_PP_Growth_Chart/files/growth_charts.pdf

{{hket:inline-image name="2.JPG"}}{{/hket:inline-image}}

肥胖可導致性早熟  並致提早停止增高

「持續肥胖會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從生理上來說,肥胖兒童患上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五倍,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增加兩至三倍。其他問題如腸胃疾病、睡眠窒息等也更容易出現。對於女童來說,肥胖可能導致提早發育、較早停止增高,結果將來身高會矮一些,另一方面也會較容易患上卵巢多囊症。從心理層面而言,肥胖可能會降低兒童的自信心,更容易受到同齡兒童的歧視和欺負。」

施頴珊醫生補充,可幸的是,如果在小童階段成功減肥,可逆轉他們長大後患上新陳代謝疾病的風險,故此呼籲家長「一定要正視子女肥胖問題,不要以為年紀小就不理會,必須及早處理。」

制定個人化體重管理  從多方面改變生活習慣

針對已評估為超重或肥胖的兒童,施頴珊醫生建議需要制定個人化的體重管理方案,透過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等多方面的配合,循序漸進地調整餐單,教導兒童如何參考食物標籤,制定合適的運動計劃,同時關注兒童的情緒健康。對於BMI極高且有多個併發症的兒童,還可能需要考慮採用藥物治療,例如俗稱「排油藥」的減重藥物、中樞神經抑製劑、腸促胰島素(GLP-1)類似物等,必要時亦可選擇減重手術等介入措施。

施頴珊醫生強調,藥物治療或減重手術只是輔助形式,建立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才是根本。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參與至關重要。父母需要以身作則,自己先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影響兒童。這不是兒童一個人的問題,而是需要全家人共同參與,一起改變飲食,一起運動,讓兒童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同時,要注意選擇兒童感興趣的運動方式,而不是強求他們做不喜歡的事情,只有兒童自己樂意參與,才能真正堅持下去。

施醫生分享其中一個案例,阿傑(化名)從小就是一個超重的兒童,雖然沒有糖尿病,但已經出現了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的問題。15、16歲那年,他意識到自己的健康亮起了紅燈。在家人的支持下,阿傑開始調整飲食、堅持運動,漸漸地,體重降了下來,血脂水平也恢復正常。阿傑在這個過程中愛上了運動,並把運動變成了自己的事業,而且體重一直沒有反彈。

{{hket:inline-image name="1.jpeg"}}{{/hket:inline-image}}

兒科專科醫生施頴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