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預防感冒|黃天賜醫師50年無感冒 分享7大養生心得 一分鐘D.I.Y預防感冒法

發佈時間: 2024/05/17

感冒是體內免疫力下降的警號,包括口腔、咽喉黏膜的抵抗力下降,以及滋生於咽喉黏膜的嗜酸性病菌累積到足夠的數量引發黏膜發炎。本港註冊中醫師黃天賜50年來無傷風感冒,對此,他分享了1分鐘預防感冒的方法,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同場加映:

Healthy Life︱常捱夜吃生冷食物易頭痛胃脹 中醫師推介辦公室沖健脾養肝茶

{{hket:ul-video id="10617"}}{{/hket:ul-video}}

一分鐘感冒預防方法

1.預防咽喉炎

當咽喉癢時,用1:10的鹽水漱口可以有效殺滅滋生於咽喉的感冒菌,減少感冒菌進入血液引發感冒的機會。此外,減少進食煎炸食物、冷飲伴食,並確保足夠的睡眠,可以增加身體的抵抗力,減少咽喉黏膜感染的機會。

2.預防淋巴腺炎

在咽喉附近的淋巴腺塗抹含有34%或以上的薄荷腦的肌肉舒緩劑,例如壹點寧清涼,或著名品牌的活絡油,因為薄荷腦具有殺菌的效果,可以預防淋巴腺炎。

3.預防感冒肌肉痛

感冒引起的肌肉痛可以使用熱敷或熱水浸泡來舒緩症狀。熱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肌肉緊張。

4.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勤洗手是預防感冒的良好習慣之一。用肥皂和溫水洗手至少20秒,特別是在接觸到公共場所、咳嗽或打噴嚏後,或是接觸到病人之前。避免觸摸臉部,尤其是眼睛、鼻子和嘴巴,因為這些地方容易讓病毒進入身體。

5.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提高身體對抗病毒的能力。

6.增加免疫力

適當的飲食和營養攝取可以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和抗氧化劑的食物,如柑橘類水果、紅椒、藍莓等。此外,適量的運動也有助於增強免疫力。

7.預防感冒發病

例如感冒初起時,及早服用板藍根、野菊花、蒲公英(各10-15g煎水飲)等等。因板藍根含有豐富的多酚化合物,具有抗病毒和抗氧化的作用。野菊花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效果。蒲公英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質,有助於增強免疫力。

{{hket:inline-image name="03.jpg"}}{{/hket:inline-image}}

有病當然要找專業醫師,除了藥物治療。在生理範疇角度,大家都不容忽視上天賦予人類的多種自我修復機制,從而可以全方位幫助恢復和修復受損的組織和器官。以下是幾個常見的自我修復機制:

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是一個複雜的防禦機制,能釋放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促進組織修復和再生。而深層睡眠就是人體骨髓造血細胞最活躍的黃金時機。

睡眠

睡眠是身體修復和康復的重要部分,例如良好的睡眠:

  • 有助於身體細胞的修復和再生,促進組織康復。
  • 可以減輕病灶周圍的炎症反應,有助於減輕疼痛和促進康復。
  • 深層睡眠可促進腦脊椎液循環,有助沖洗腦部的代謝廢物。
  • 有助受傷組織分泌生長因子和修復組織的物質,這有助於受傷組織的再生和恢復。
內 - 人體免疫機制外 – 點對點・提升免疫力
第一道防線 - 是皮膚、分泌液、黏膜、黏膜液等的物理性防禦功能。勤洗手,和鹽水沖洗口鼻腔,防禦病毒感染。
第二道防線 - 是體液中的抗菌蛋白、巨噬細胞,和紅腫脹痛的發炎機制。薄荷醇有抗多種感冒病毒的作用:透過含34%薄荷腦的壹點寧清涼,近距離點對點按摩鼻樑、咽喉、氣管兩側、胸肩背等可舒緩患部的血液循環和免疫淋巴循環的功能。
第三道防線 - 主要由扁桃體、淋巴結胸腺、骨髓、和脾等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藉助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而組成。

關於薄荷醇的作用,根據美國Cedars-Sinai醫學中心的一項研究,確認了薄荷醇對感冒病毒的抗病毒作用。據黃教授的臨床經驗,透過含有34%或以上的薄荷腦,30%的水楊酸甲脂的壹點寧清涼(外用搽劑),通過按摩鼻樑、咽喉、氣管兩側、胸肩背等部位來舒緩鼻腔、口腔、胸腔、呼吸道、胃腸道等黏膜的血液循環,和免疫淋巴循環的功能,從而減低病毒從入侵人體的傷害性。 

{{hket:inline-image name="02.jpg"}}{{/hket:inline-image}}

 

[1] 美國Cedars-Sinai醫學中心2020年發表於“病毒學”雜誌的研究證明薄荷醇有抗 多種感冒病毒 的作用。

{{hket:inline-image name="01.jpg"}}{{/hket:inline-image}}

[2] Nasal Inhalation of l-menthol Reduces Respiratory Discomfort Associated with Loaded Breathing TAKASHI NISHINO , YUGO TAGAITO , and YASUYOSHI SAKURAI, September 11, 1996,  PubMed: 9230767

撰文:註冊中醫師黃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