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若善健談】奶癬的迷思

發佈時間: 2024/05/17

嬰幼兒的皮膚特別脆弱細嫩,容易出現泛紅和敏感等問題。家長經常問道:「醫生,我仔仔是否生奶癬 ? 奶癬即是濕疹嗎?」所謂「奶癬」,其實並非正式的醫學用語,而是坊間通俗的說法。它指的可能是真菌感染、皮膚敏感或濕疹(異位性皮膚炎)。也有家長誤以為奶癬或濕疹是由飲奶引起,這觀點並不正確。濕疹通常受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而非僅由奶類過敏導致。

近年的研究發現,濕疹患者常伴隨著「過敏進行曲」的發展。第一部曲是濕疹,大多在嬰兒出生後首幾個月內出現。起初常見於臉部,隨後或逐漸蔓延至四肢和其他易受摩擦的部位,最終可能蔓延全身。接下來,有機會發展成食物敏感。需注意的是,食物敏感不一定需要直接食用特定食物才會引發。如皮膚屏障功能長期受損,致敏原(如花生)便容易進入體內,從而觸發起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曾遇過一位患有嚴重濕疹的嬰孩,儘管使用了多種類固醇,治療效果亦有限。最終,要接受免疫治療方見改善。當他九個月大時,接受了IgE過敏測試,結果發現他對多種食物都過敏,這可能是由於其皮膚屏障受損,增加了致敏的機會。

患有濕疹和食物敏感的兒童可能在3至6歲時,開始出現呼吸道問題,如鼻敏感、氣管敏感或哮喘。有研究顯示,甚至中耳炎都跟這些過敏症狀有關。因此,及早控制濕疹和相關過敏反應是關鍵,它可延遲或阻止過敏進行曲的發展。

如家長想減低寶寶患濕疹的機會,應餵哺母乳,因母乳不含外來物質,有助減少接觸潛在致敏原。此外,我們建議家長無論寶寶是否濕疹發作,都應堅持做好皮膚保濕,尤其是洗澡後立即塗抹潤膚膏最為有效。有家長以為潤膚膏塗得越厚越好,其實過厚的潤膚膏會堵塞毛囊,應該增加保濕的頻率,而非潤膚膏的厚度。此外,調節室內溫度也很重要,因為嬰兒的體感溫度比成人高,照顧者切記不要過份保暖,避免寶寶的皮膚過分乾燥或過熱。

目前,市場上已有許多不同針對濕疹的治療方案可供選擇,除了類固醇,非類固醇藥物同樣有效。對於家長而言,了解所有可用的選項並與醫生緊密溝通,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治療方法。

撰文:嚴德文醫生
兒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