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精神健康|子女失眠抑鬱家長忌諱精神病拒求醫 學者:需破除對精神疾病歧視

發佈時間: 2023/10/10

泰國一間著名購物中心早前發生致命槍擊案,一名少年持槍於購物中心內向途人開火,事件導致2人死亡、5人受傷,槍手患有精神病且並未按照按時服藥一點再度引起大眾對精神病患者對社會潛在風險關注。港大一級榮譽畢業教育心理學者、香港學術及教學交流協會發言人林柏勤就認為本港對精神病及其患者的污名化及歧視嚴重,社會給予鼓勵及體諒更有助患者恢復健康心理狀態。

同場加映:
管家王|白色衫染色沾豉油咖啡漬有冇得救? 實測4種方法2小時去漬

{{hket:ul-video id="9310"}}{{/hket:ul-video}}

在2023年的一個普通日子,泰國的一個著名購物中心突然變成了恐慌的源頭。一起槍擊事件在此發生,造成兩人死亡,數人受傷。槍手是一名未按時服用藥物的精神病患者,這名泰國少年在犯案後被警方拘留。此事件引起了全球對泰國旅遊安全的擔憂,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揭示了對精神健康的深深誤解和標籤化,尤其是在親子教育中的影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一個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健康。然而,對於心理健康的關注和理解往往遠遠落後於生理健康。例如,當我們感冒或流感時,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去診所尋求醫療幫助。但當我們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時,我們是否也會同樣迅速地尋求專業幫助?

在香港,我曾遇到一位家長,她的孩子在上課時常常無法專心,經常感到困倦。在進一步探討後,我發現這名學生因為學業壓力大,尤其是從小學升到中學後,他無法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於是出現了失眠和焦慮症狀。當我向家長建議她尋求專業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協助時,她卻反駁說這是正常的孩子行為,並質疑我是否在暗示她的孩子有精神病。這種反應可能揭示了香港社會對精神健康的污名化和歧視。

在這裡,我想引用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的理論「無條件的正向關懷」(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這種理論強調對他人的想法、情感和行為進行無條件的接納和支持,透過同理心和積極聆聽,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如果我們可以將這種理論應用到親子教育中,我們可以讓孩子們明白,他們並不孤單,有問題可以尋求幫助,並且有權享有健康的心理狀態。

然而,香港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程度仍然不足。我們需要致力於改變這種現狀,我們需要創建一個環境,讓每一個人,特別是我們的孩子,例如每天花15分鐘進行靜觀練習,能夠理解和接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且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尋求和接受幫助。我們也需要教育公眾,讓他們理解精神健康問題並非等同於犯罪行為,更非「萬惡之源」。

我們可以從這起泰國槍擊事件中學到的教訓,是對精神健康的重視和理解不足可能會帶來的危險和悲劇。我們需要將這種認識轉化為行動,尤其是在親子教育中。通過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增強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和改變對精神健康的污名化態度,我們可以為我們的孩子創建一個更健康、更安全的未來。

{{hket:inline-image name="1861a8ab-7a6a-4dde-846c-769db937fed0.jpg"}}{{/hket:inline-image}}

港大一級榮譽畢業、教育心理學專欄作者林柏勤

 

撰文:林柏勤Spencer,標題及分題由編輯所擬

立刻加入《晴報》WhatsApp頻道,獲取最新娛樂、健康及著數資訊,仲有送禮活動!
https://bit.ly/3RnCHkV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