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新加坡研究|居住空間每增108呎抑鬱風險降27.7% 4類人士易因住細屋患抑鬱

發佈時間: 2023/09/26

香港寸金尺土,不少人居住在劏房、板間房和納米樓。最近一項新加坡研究發現,居住面積每增108呎,抑鬱風險可降低27.7%,指出良好且充足的居住空間是促進心理健康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認為擁擠的居住環境會令人降低對周圍環境的控制感,從而形成心理壓力,提高罹患抑鬱症風險。

同場加映:
管家王|兩兄弟守住60年老餅店 90歲媽媽每日返舖幫手

{{hket:ul-video id="9214"}}{{/hket:ul-video}}

該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房地產系助理教授王錫澤,與北京大學副教授劉濤聯合發表,兩人提出3種假說,以協助分析居於狹窄空間會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理由,其中包括:

  • 直接壓力:狹小的居住環境減少住戶私人空間,直接導致更高的壓力水平及更大的抑鬱風險。
  • 間接壓力:不充分的居住空間限制了住客的活動模式,如煮食或運動上的不便,又或者私人財產難受保障。
  • 調節力:狹小居住空間削弱住客從生活壓力(如職場)中恢復的效果,甚至進一步將壓力放大。

調查分析1613北京市民 5.5%人有抑鬱傾向

為檢驗有關機制假說,兩名學者分析來自北京舊區、市區及郊區共1,613名居民。居民年齡介乎18至59歲,中位數為41,男女比例相當。與父母長輩或子女晚輩同住的比例分別為40%及57%,人均居住面積由最低5平方米至最高200平方米不等(約53至2,152呎)。同時有36.9%的家庭每人都擁有獨立睡房;受訪者平均生活壓力分數為5.817,其中5.5%人有抑鬱傾向。

居住面積每增108呎 抑鬱風險降27.7%

綜合而言,調查在排除社會經濟等外在因素後,發現人均居住面積每增加10平方米(約108呎),患抑鬱風險可降低27.7%;對設有獨立睡房家庭,每間睡房如居住1.5人以上,患抑鬱風險將提高120%以上。

4類人易因居住空間不足患抑鬱

調查又發現有個別族群表現出更大因居住環境不足而令抑鬱風險提高傾向,分別為:

  • 女性:或與青春期女性比男性更易受負面情緒影響有關;女性亦較傾向因自身身材或外表引致焦慮。
  • 與子女同住:或由於照顧子女時一般會有較強責任感及耐性有關,抗壓的同時亦會產生較大的精神疲勞。
  • 不與父母同住:與父母同住或可提高人們的精神穩健程度。
  • 居住非商品房屋:亦即「非私樓」。起因或由於住屋環境非由住戶自由選擇而是被動接收,選擇權的喪失對住戶的心理健康不利。

透過調查結果,兩位學者認為居住空間不足不單是社會資源分配公平問題,亦與人們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在都市快速發展之下,中國人均居住面積雖有大幅提升,惟居住空間仍有分配不均。學者認為有關政策的制定者應該更關注未能在房地產熱潮中受惠的一群,確保人均居住空間以改善居民心理健康狀況。

香港人均居住面積172呎 公屋更低

據《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香港家庭住戶的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約為172平方呎;據房屋署《房屋統計數字2023》,2022年本港約46%人口居於公營永久性房屋、53.3%人居於私人永久性房屋;針對公屋租戶人均居住面積,2023年數字為13.8平方米(約148呎),同時有大約0.5%公屋租戶的人均居住面積少於5.5平方米(約59呎)。

 

立刻加入《晴報》WhatsApp頻道,獲取最新娛樂、健康及著數資訊,仲有送禮活動!
https://bit.ly/3RnCHkV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