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精神健康|大學時患焦慮抑鬱症 港女曾欲輕生自救4年 感激男友不離棄分享康復關鍵

發佈時間: 2023/09/21

有港女過去疑因讀大學的學業壓力,最終證實患上焦慮抑鬱症,期間需接受精神科藥物治療及心理學家的諮詢,經數年治療病情終穩定可以停藥。對於病情好轉的原因,她近日在網上分享指,主要是精神科藥物與臨床心理學家在治療路上分別擔任不同角色,加上男友「不離不棄嘅陪伴」,而最重要的是自己必須保持一種心態。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不正常的「蛋白」 小便有泡勿輕視

{{hket:ul-video id="9165"}}{{/hket:ul-video}}

病發時曾把十指咬到流血

該名港女周一(18日)在網上討論區「連登」以「抑鬱&焦慮症4年 今日停藥 你問我答」為題發帖指,在大學讀書時因「太Chur」(壓迫、透不過氣),於是開始不斷缺席課堂、不溫習,每早只躺在床上,晚上則會失眠。即使有時想主動溫習、或想起下周有小測時也會無端「爆喊」,無法上學,情緒崩潰時有時把10隻手指咬到流血,甚至曾想跳樓輕生。

她自言家人雖無正式情緒病史,但她估計父親應該有抑鬱或躁鬱傾向,外婆亦有情緒問題。由於自己當時的情緒一直不穩,因此聽從男友建議求醫,又指:

「其實如果唔係男友提醒,我會以為自己係正常。」

忌當伴侶「情緒垃圾桶」

事主最終證實自己患上焦慮抑鬱症,一度需服藥4年控制病情,同時接受了3年臨床心理學家的心理治療至今,「4年藥加醫生加心理學家,應該20萬到,啲錢係自己pt(兼職)/零用錢同男朋友fulltime(全職)幫吓手,屋企人唔知情,知嗰啲冇錢俾我。」在患病期間,事主坦言感激男友一直的包容,因為自己「最病嗰時個人真係癲癲哋咁」,但男友總是不斷在旁安慰她,

「比起說話,佢(男友)嗰種不離不棄嘅陪伴同理解最令我感動。」

她又指出,作為情緒病病人都有責任避免當另一半是「情緒垃圾桶」,當然病發時「都冇計」;但當冷靜後亦要對伴侶表達感激,以及積極地讓病情康復,別以情緒病為藉口勒索對方。

康復關鍵心態:自己要想好返

對於藥物與心理治療的分別,她表示當嚴重病發時需靠藥物紓緩病情,直到病情減輕時可慢慢從醫生建議減輕服用分量,心理學家的治療則有助病情「斷尾」,

「個人覺得食藥幫你穩定情緒,心理學家再解開心結,好多嘢內心放下咗就慢慢會冇事。」

事主舉例指,自己本身是個肥妹,以前會經常因為自己沒做運動及不節制飲食而內疚,但經過與心理學家諮詢,發現自己過去將一部分價值集中在外表,因此開始嘗試欣賞自己其他方面。她指出,情緒病病人經常會鑽牛角尖,但心理學家「可以幫你走返出嚟」,因此她建議同路人「如有些少錢建議搵心理學家,我個人嚟講好有用」。

不過,她又強調讓病情康復的關鍵在於一個心態,那就是:

「自己要想好返!」

約7%港人受焦慮抑鬱症影響

對於事主患上的焦慮抑鬱症,精神科專科醫生林俊良曾接受《晴報》訪問,指出這是指當事人同時面對焦慮和抑鬱情緒的困擾,但兩者的嚴重程度都不至於構成一個獨立診斷。當焦慮與抑鬱的徵狀都惡化至某程度時,當事人可被診斷為同時患有焦慮症與抑鬱症。

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資料顯示,焦慮抑鬱症是香港普遍的情緒問題,大約7%香港人受到影響,男女比例約為1:2,通常在26至35歲出現。至於焦慮抑鬱症的成因,林俊良醫生表示與抑鬱症和焦慮症類似,包括:

  • {{hket:inline-image name="clickpic_600_600_1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27.jpg"}}{{/hket:inline-image}}

症狀方面亦與焦慮症和抑鬱症類似,但程度相對較輕:

  • 難持續快樂
  • 不想社交
  • 口乾、頭暈
  • 顫抖、肌肉繃緊
  • 心跳加速
  • 容易疲倦
  • 工作時難以集中精神
  • 影響胃口
  • 失去性慾
  • 失眠

如留意到自己或身邊人遇到類似狀況,並持續一段時間,甚至已影響到日常生活,林俊良醫生籲應盡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避免情況惡化。

 

立刻加入《晴報》WhatsApp頻道,獲取最新娛樂、健康及著數資訊,仲有送禮活動!
https://bit.ly/3RnCHkV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