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精神健康|弟弟遇職場欺凌輕生 姊姊遺憾未察覺警號 專家拆解自殺先兆+3招助情緒受困者

發佈時間: 2023/10/08

近年因情緒問題而輕生的人與日俱增,「精神健康」越來越受社會關注。馬來西亞一名女子亦因此失去弟弟,她坦言遺憾那時沒有及早察覺到對方欲輕生的警號,否則或能扭轉結局。對此,有心理治療師提供能幫助釋懷脫困的方法,強調身邊人2大舉動對有輕生念頭的人最有效。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月經失調恐響健康警號?醫生拆解5大成因+高危人士

{{hket:ul-video id="9299"}}{{/hket:ul-video}}

綜合外媒報道,馬來西亞近日舉行了一場關於預防自殺的分享會,邀請了數名自殺者的家屬分享失去摯親的心路歷程,希望藉此幫助有需要的人士。

分享會上其中一名家屬Rachel,透露胞弟在10年前輕生離世。她憶述,弟弟從外國留學回國工作,父母冀望他可以當工程師;由於不想令家人失望,所以一直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個性追求完美的他薪金不低,惟在公司慘遭職場欺凌,加上長期面對工作壓力,睡眠質素也欠佳,因而逐漸患上抑鬱症。

2013年,當時正在籌備婚禮的Rachel,遺憾那時沒有及早察覺到弟弟將要輕生的警號,否則或能扭轉結局。她表示,弟弟曾說要出外公幹,決定把愛犬送走,又要求姐姐在婚宴上預留一桌給好朋友,「後來我才察覺到他應該是要跟親友道別」。

直到有一天,弟弟透露想輕生。Rachel馬上為他安排數天後接受專業人士的輔導,怎料還未等到治療當天,弟弟已經離世了。

  • {{hket:inline-image name="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978.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97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98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981.jpg"}}{{/hket:inline-image}}

亡者家屬情緒難以平復:不要以為走了就一了百了

自弟弟離世後,Rachel全家上下都心碎,父母尤其心痛;由最初憤怒,到後來感覺悲傷,各人的情緒難以平復。全家一直想尋找弟弟輕生的原因,夜晚睡覺有時更會無故落淚。痛失弟弟的Rachel強調:

「想自殺的人,不要以為走了就一了百了,但家人承受的是一輩子的痛。」

幸好在家人互相陪伴和扶持下,Rachel全家才慢慢地走出喪親的陰霾。而Rachel產後回到公司,也面對同事的欺凌,於是毅然辭職;她表示從此不再糾結小事,畢竟人生沒有任何事情大過生死。席上她慨嘆:「可惜當時弟弟沒有遇上貴人,借出耳朵聆聽或跟他說句暖心的話,或許可以改變結局。」

這10年來Rachel不理會家人的反對,堅持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盼望傳遞「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防止自殺的生命守門人」的信念。她亦坦言,這些年間多次出席分享活動,說著說著,自己也慢慢釋懷,從中得到療癒,走出傷痛。

心理治療師拆解男性情緒問題

同場的臨床心理治療師陳翠燕指出,社會對男性角色有一定的期待,故造成很多男性在面對情緒問題時難以啟齒,不太會尋求外界的幫助。

陳翠燕提醒,需觀察家中的男性成員是否出現情緒或行為的轉變。她指,部分有精神疾病的人其實只需別人傾聽他的心事和難處,而不需要提供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需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提供判斷或答案。」

拆解自殺先兆

同場的臨床心理師暨優大心理與諮商系主任彭開賢表示,任何年齡層的自殺念頭及行為都是有跡可循的,不會突然發生;其表現包括憂鬱、易怒、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食慾和體重改變、睡眠習慣改變、行為緊繃、呆滯、疲累、自覺無價值、反常的道別行為、社交退縮、進行開快車等高風險活動等。他指,若出現以上至少5項,且持續超過2周,便屬自殺先兆,應馬上求助或提供援助。

彭開賢強調,面對有自殺念頭的人,比起過度問候和猛灌心靈雞湯相比之下,「傾聽」和「陪伴」是最有效的。

不少人擔心自己說錯話令對方情緒再受刺激而不敢上前關心,彭開賢建議用第三者的情境開始提出關心和詢問,例如「很多人面對像你這般痛苦時,會想到要傷害自己,你有過類似想法嗎?」他又提醒,切勿採用否定及批判語句,如「我猜你應該不會做傻事吧」、「你應該不會想要傷害自己吧!」、「你要想想父母的心情,不要想不開」。

3招幫助情緒受困者

若身邊人士有情緒問題,陳翠燕指可通過以下3個方法來幫助對方:

  • 關心和詢問
  • 陪伴和聆聽
  • 分享資源,即分享一些輔導熱線,甚至可幫對方預約和陪伴前往

逾4成抑鬱症患者不知病情嚴重程度

全球有數以億計的抑鬱症患者,世界衛生組織更視抑鬱症為世界3大疾病。香港心理衞生會曾在調查發現,逾4成抑鬱症患者不知道自己病情的嚴重程度,且有逾6成人因怕受歧視而拒絕向外求助。有過來人認為,患者不應介意向他人道出患病的事實,以令自己正視病情。專家則提醒,如持續情緒低落、集中力下降及出現自殺念頭,應盡快求醫。

  • {{hket:inline-image name="195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960.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96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96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1963.jpg"}}{{/hket:inline-image}}

延遲治療 或演變成難治性抑鬱症

香港心理衞生會教育及預防小組委員會主席暨精神科專科麥永接醫生曾指出,抑鬱症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若延遲治療或令病情惡化,增加治療難度。重度抑鬱症對日常生活有較大或嚴重影響,甚至乎連最基本的日常活動會受影響。患者會出現負面思維以致自毀傾向,有時候會出現妄想或幻覺,通常情況下,妄想和幻覺的內容與抑鬱症相關,包括死亡,疾病,內疚或應受懲罰的感覺。

醫生指抑鬱症治療包括心理及藥物治療,而當中約3成患者嘗試了兩種不同類別的抗抑鬱藥,服足劑量,症狀仍無好轉,演變成難治性抑鬱症。目前,對於難治性抑鬱症,除了腦刺激療法,最新治療方法,是透過新型抗抑鬱藥物配合其他抑鬱症治療。據研究顯示,與安慰劑相比,此藥物在抗抑鬱方面,起效快且具療效,顯著並較有效延長復發時間。他提醒每名患者的情況也不同,選擇治療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防止自殺求助熱線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撒瑪利亞會24小時多語服務:2896 0000
生命熱線:2382 0000
明愛向晴軒:18288
社會福利署熱線:2343 2255
東華三院芷若園:18281
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2466 7350
利民會:3512 2626
協青社青少年服務熱線︰9088 1023
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噏」:www.openup.hk

 

立刻加入《晴報》WhatsApp頻道,獲取最新娛樂、健康及著數資訊,仲有送禮活動!
https://bit.ly/3RnCHkV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撰文:陳曉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