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銀屑病關節炎治療新方案 生物製劑針對發炎源頭預防共病

發佈時間: 2023/08/22

「銀屑病」與「銀屑病關節炎」兩種疾病,關係非常密切,患者有可能同時出現皮膚上的紅斑皮屑、以及關節的紅腫熱痛等兩類徵狀,大大影響生活質素。過往,治療銀屑病關節炎的整體成效不算理想,甚至被不少病人形容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能紓緩局部徵狀。直至生物製劑出現,治療始能夠直接針對發炎源頭,避免關節持續受到破壞,並能改善皮膚徵狀,減輕患者的身心負擔。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指出,臨床上,大約7成銀屑病關節炎個案,在發病前已有相關病徵,例如皮膚出現紅斑或灰白色皮屑,由於「有跡可尋」,故此相對容易斷症,反而部份患者可能先出現關節疼痛情況,徵狀甚至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強直性脊椎炎相似,診斷上就要更為仔細。

傳統藥物 各有限制
「我們留意到,銀屑病關節炎較多影響周邊關節,例如肌腱或韌帶與骨連接的附著點或手指遠端關節,診斷時要多留意患者的手指及腳趾甲情況,以及有否紅腫熱痛,甚或是變形情況。」陳醫生說。

以往,治療銀屑病關節炎的藥物有限,部份患者可能只靠消炎止痛藥物或非類固醇藥物紓緩病徵,惟陳醫生指這是治標不治本,而且有機會傷胃及捐害肝、腎功能;至於改善病情風濕藥(DMARDs),大約3至4成患者使用後獲得不錯療效,不過起效較慢,部份人更可能因副作用而停止用藥。

陳醫生指,曾有一名30多歲的銀屑病患者,原本服用改善病情風濕藥,一直病情穩定,但自從感染新冠肺炎,免疫力隨之下降,不但手腳及臉部皮膚漸漸湧現紅斑及皮屑,關節更出現紅腫熱痛,最終證實患上銀屑病關節炎。其後,主診醫生建議這名患者改用生物製劑治療,務求盡早減輕對皮膚與關節的影響。

針對炎症 一石二鳥
生物製劑的出現,的確改變了銀屑病關節炎治療的方向。陳醫生解釋,以往醫學界依靠病情分類(例如遠端關節炎、非對稱性關節炎、殘毀性關節炎、脊椎關節炎)決定使用哪些藥物,隨著對銀屑病關節炎病理的認識加深,如今可以透過具針對性的生物製劑抑制炎症反應,並可因應皮膚、關節、接骨點、脊椎及其他器官受影響程度而選擇用藥。

舉例說,「白細胞介素23抑制劑」(IL23)是其中一種治療銀屑病與銀屑病關節炎的生物製劑,患者用藥後病情可達9成以上改善。陳醫生表示,判斷患者適合使用哪種生物製劑,須因應個人病情而定,並可按自身需要選擇注射頻率,最重要是依從用藥,切勿因徵狀減退而自行停藥,否則或令病情反彈。她補充,銀屑病及銀屑病關節炎是「多樣性疾病」,有機會同時影響腸胃導致炎性腸病或影響眼睛引起葡萄膜炎等,使用療效顯著的藥物能同時預防共病,亦能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備注:陳珮珊醫生提醒,銀屑病關節炎的治療有不同方案,各有其成效及副作用,患者應與主診醫生商討,按個人病情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WhatsApp.JPEG"}}{{/hket:inline-image}}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