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早察認知障礙症症狀 緊握治療黃金期

發佈時間: 2023/06/20

長者記性越來越差,行為甚至出現異常等,可能是患上認知障礙症!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患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也隨之增加,有老人科專科醫生表示,家人在辨識長者發病症狀方面十分重要,並提醒若症狀持續半年以上,便應盡早求醫,及早診斷可助早期對症下藥,又認為做好醫社合作、社區支援,加強基層醫療為當務之急。

根據政府2017年公布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本港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患者高達10萬人,接近長者人口十分之一。隨著人老化問題嚴重,政府估計至2039年,有關數字或增三倍至約30萬名患者。

{{hket:inline-image name="700W_shutterstock_2105491562.jpg"}}{{/hket:inline-image}}

老人科專科醫生戴樂群醫生提醒,家人的角色十分重要,應提高警覺,留意家中長者有否出現漸進退步的健忘,例如︰晦患者會開始重覆問同樣問題、在熟悉地方迷路、將物件放錯位置並認為家人偷去東西,晚上會無端起床煮早餐等械。此外,早發性的較年青認知障礙症或可影響語言及視覺系統。患者發病中後期或開始出現行為及情緒異常、易與家人或傭人爭執、無法自理及認辨親友、甚至失禁,連說話、溝通及吞嚥功能都成問題。

加強基層醫療、社居支援
戴醫生提醒,若有關症狀持續半年以上,便應盡早求醫,並指認知障礙症也有晦黃金期械,及早診斷可助對症下藥,減緩患者認知能力衰退情況,改善症狀。此外,非藥物治療亦能相輔相成,晦多些出席社交活動,在日間中心與其他長者一起參與活動,閱讀、猜燈謎、拼圖、玩麻將、玩數學邏輯遊戲例如數獨等,讓他們做保持心境開朗快樂的事,運動都有幫助械。而中國傳統的六藝晦禮、樂、射、御、書、數械正正包括活腦的作用。

社居支援和基層醫療方面,戴醫生認為,家庭醫生可作第一道防線,為長者診斷有否患病,老人科、精神科及腦科等專科醫生,則可作第二道防線,旨在提供進一步診治。此外,護士、專職醫療人員如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以及社福界也宜加強培訓及教育工作,提升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技能、對患者及其家人的支援和教育,建立一個認知友善的社會。

戴醫生寄語認知障礙症患者及家人切勿消極,並強調認知障礙症有效用的結合治療方法,患者及家應與自己的主診醫生商討,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案。

{{hket:inline-image name="700W_Dr-Dai-Lok-Kwan-David.jpg"}}{{/hket:inline-image}}

老人科專科
戴樂群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