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Healthy Life|港媽疫下確診淋巴癌 自我隔離母子關係陷冰點 5歲兒不解:媽媽現在不愛回家

發佈時間: 2023/04/28

39歲的迪雅媽媽是一名中學教師,亦是一名淋巴癌康復者。患癌令她在生活上出現巨大變化,尤其是與5歲兒子正正的關係變得非常惡劣,讓她非常煎熬又難過。患癌時適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除了要積極抗癌,也要自我隔離以免染疫,她無法像媽媽般與孩子正常接觸,失去了家庭生活;久而久之由愛生恨,兒子漸漸疏離媽媽,甚至對她衍生出憎恨感。所幸她成功抗癌及在疫情緩和後,意外接觸到癌症基金會的「彩虹會」,透過藝術治療工作坊逐漸改善母子關係,珍惜彼此間的「愛」。

同場加映:

Sick問識答|頸椎肌肉緊恐致頭痛頭暈 物理治療師教一個動作紓緩

{{hket:ul-video id="8056"}}{{/hket:ul-video}}

媽媽感頸痛 求醫揭患淋巴癌

迪雅媽媽接受《晴報》記者訪問時表示,2019年10月某天發現頸部位置有疼痛感,起初不以為意,以為是早前去按摩時因技師按摩不當,導致肩頸錯位。但有天工作期間突感頸部有難以忍受的痛楚,甚至頭部都有種「揦住痛」的感覺,同事都勸她求醫檢查;於是她聯絡一名相熟骨科醫生,入院檢查。續指,當時做掃描檢查後發現頸部位置有陰影,自己就覺得沒任何大礙,醫生也讓她回家休息,2個星期後複診。

可是在這段時間期間,她突然不停嘔吐,感到非常不適,碰巧遇上社會事件,警方封路,無法叫召救護車或的士,

「我由早上不停嘔吐,到下午5點仍然到在嘔吐,直到大約晚上8點才成功去到明愛醫院。」

  • {{hket:inline-image name="WhatsA_600_600_600.jpe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tiknga_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IMG_3817.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tiknga_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tiknga_3.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tiknga_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tiknga_1.jpg"}}{{/hket:inline-image}}

到達明愛醫院檢查後,該院醫生表示確實有個陰影,仍未知屬於甚麼,故此需住院觀察及作詳細檢查。住院4天後仍檢查不出陰影為何物,迪雅媽媽就要求出院,再自行到心胸肺科求診。最後她於心胸肺科接受掃描檢查,終於確定頸部的陰影處實為生長在縱膈的淋巴瘤,大小已經超過10厘米;及後再接受正電子電腦掃描(PET CT Scan),確定屬於第2期淋巴癌,癌細胞亦已擴散到肩膊位置;輾轉到血科再接受檢查,確定為第2期的惡性淋巴癌。

抗癌時遇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

迪雅媽媽透露,其實由頸痛到確診淋巴癌,已超過1個月的時間,

「初時我不懂得害怕,以為只是普通病痛,直至心胸肺科醫生告知我是第2期淋巴癌,才開始懂得害怕,獨自一人坐在醫務所大哭。」

她每次都是自己去醫院檢查,丈夫對於情況只略知一二,兒子正正和其他親人都不清楚她的病情。當意識到事情嚴重性,她就害怕,擔心的是對於正正的成長影響,害怕的是不確定的未來。她在血科檢查到是惡性腫瘤的當天入院,第一天住院就要施打各種疫苗,以預防之後進行化療期間有可能接觸到的細菌感染,以及小朋友間流行的手足口病,

「當時醫生建議小朋友要戴口罩,避免感染手足口病再傳染到我,另外建議我事先雪卵,因為化療會影響到生育能力,由於我患上的是高等級B細胞淋巴癌,它會發展得非常快,所以我和丈夫就決定不浪費時間雪卵,盡快接受治療避免惡化。」

自迪雅媽媽開始住院,接受抗癌治療,其生活上也開始出現巨大變化。她面對癌魔時,疫情大爆發,她無法像一般媽媽一樣與孩子作正常的親密接觸。她憶述:

「當時除了要反反覆覆進出醫院,減少了在家中陪伴兒子的時間外,也因為我手臂上長期插著輸送注射藥物的喉管,以及避免感染肺炎的自我隔離措施,令我無法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在家中我不敢抱、不敢攬正正,丈夫和其他家人也會阻止正正接近我,深怕因為這些接觸而感染其他病症,或郁動到喉管。」

母子關係變得疏離

迪雅媽媽形容當時家人非常敏感、緊張,無時無刻都防備著兒子與她有過度的接觸,久而久之令兒子逐漸疏離她,令她非常無奈和痛心。正正當時是幼稚園K3生,不會明白媽媽到底發生甚麼事,所以逐漸對她產生一種憎恨、抗拒的情緒;正正會對媽媽發怒,譬如不能一起坐在餐枱上吃飯、不能陪他睡覺等,都會觸動他的情緒,然後就會說些晦氣說話:

「阿仔會說『我不喜歡媽媽』、『最衰都是媽媽患上癌症』、『我不想見到你』等,有時也會特意拍打手臂上的喉管,故意令我感到痛。好深刻有次我到醫院複診,醫生說我在私家醫院插的喉管有問題,需要再做過,結果在醫院逗留了幾乎一整天,到了晚上才回家。回家後,正正劈頭第一句就是責罵我,說:『你去哪兒了!又不聽電話!你現在已經不愛回家啦!』我好心痛。」

即使半年後成功抗癌,康復過來,母子關係也沒有好轉,甚至變得更惡劣。迪雅媽媽憶述,有時候主動抱他,拖他的手,兒子都會馬上避開;邀約外出他也會當聽不見,也不願意和母親對話。正正升上小學後,她找尋過駐校社工和心理學家去開導兒子,都不見效,

「其實正正他是肯說話、交朋友,和其他人社交的,就是對我仍然有所戒備。」

她自知,兒子有這些反應確屬合理,自己卻無能為力去修補關係。所幸有天流連社交網站時,看到癌症基金會「彩虹會」一則改善親子關係的活動廣告,成為修補關係的契機。

透過工作坊改善母子關係

迪雅媽媽憶述該廣告內容,與癌症病友的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或因家人患病而出現焦慮情緒相關;她發現大部分提及的特徵都與自己的家庭狀況相似,故此主動聯絡「彩虹會」。機構社工與她了解情況後,馬上邀請她們到中心參加活動。起初她對安排感到懷疑,

「因為正正不會理睬我,所以當時覺得要一起去參加活動實在難過登天,覺得未必會有用。實際參加了第一次,就發現活動的確有幫助,最少兒子會透過活動過程和我接觸、對話,而導師提供的各種材料都能夠讓兒子表達對我患病時及當下的感受,慢慢發現我倆的關係不再僵硬,有所進步。」

在2021至2022年期間,正正參與了28次的個別藝術治療工作坊,與母親也參加了12次的工作坊小組,焦躁的情緒明顯得到改善,

「他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再不會壞情緒一到就爆發,亦懂得用說話表達自己的感受,不開心就說不開心,不再輕易動手。」

正正今年8歲,仍然活躍於中心舉辦的其他活動,結識了很多朋友,開放了自己也懂得表達自己,媽媽對此倍感欣慰,能逐漸改善關係。她透露現時投入於「彩虹會」各種活動︰例如親子藝術治療、親子關係增潤小組、體驗活動如紮染、流體畫等,透過活動讓母子得到更多交流、溝通機會,視之為一種有趣的家庭活動。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4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4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4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3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6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5.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24.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32.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27.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26.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31.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29.JPG"}}{{/hket:inline-image}}
  • {{hket:inline-image name="0001-28.JPG"}}{{/hket:inline-image}}

透過藝術治療活動幫助有需要人士

「彩虹會」致力為5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服務,擁有臨床心理學家、藝術治療師和社工等專業團隊為癌症病友及其家庭服務,擔當病友與孩子的溝通橋樑,向他們解釋有關病友患癌的情況和紓緩孩子的憂慮。負責迪雅媽媽的個案的藝術心理治療師Abbie說明, 「彩虹會」主要透過各種藝術治療活動去幫助有需要人士︰例如體驗活動、親子課堂等,利用毛線、顏色、卡紙等手工用具去幫助孩子表達情緒,讓家長能夠理解孩子的想法,互相溝通改善關係。

U Lifestyle App睇盡《晴報》新聞資訊及自家節目 ↓

↓↓同步更新、更快更順↓↓

免費下載

每朝索取《晴報》:精明生活.健康家庭.開心娛樂

撰文:郭子豐